【三全育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切实做好心理育人工作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和党委学工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帮助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落实心理育人工作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重点任务,把学生心理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着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力”。
强化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凸显育人“效度”。学院建立了由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300余人组成的“i心居”二级心理工作站,制定了《北方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心理工作站工作制度》,健全“宿舍-班级-学院”心理育人防护网络,建立完善学院心理健康发现、干预、帮扶体制,构建了工作载体全面覆盖、心理教育全面普及、心理监测全面跟进、朋辈互助全面深入的工作局面,保障了学生心理育人工作有序、有效运行与发展。特别是在畅通朋辈互助渠道、促进学生及时科学自助方面,学院注重培育学生骨干的角色意识,增强危机识别和预警能力,有效形成了“关注他人身心,心理自我察觉,同学之间互助”的“助人-自助-互助”机制。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打造育人“高度”。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心理工作站教师们积极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同学们缓解疫情带来的负面困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和互助的意识;学院积极占领网络新高地,设立微信公众号“心灵氧吧”专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加强家校育人合力,通过线上家长会、家访、家长群心理知识分享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念,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构筑心理健康活动平台,拓展育人“广度”。学院以心理健康月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契机,组织开展团体辅导、电影观赏、主题班会、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系列活动。通过心理健康特色活动平台的搭建,不仅丰富了教育形式,拓展了教育渠道,而且学生参与度高,每年参与学生达3000余人次。
强化日常预警防控,提升育人“精度”。学生心理问题往往隐蔽性高、突发性强。为确保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学院全员参与,多方联动,健全日常预警防控网络。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班级和宿舍,通过新生心理测评、学期排查、周查周报、日常观察、卫生检查、节日慰问、交流沟通、谈心谈话等多种方式,精准摸排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状况;学院依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党团骨干、学生心理信息员等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学院每月举办一次“心理问题学生案例研讨会”,针对典型案例进行集体分析研判、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处置一些心理疑难杂症;每周分年级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重点研判心理关注学生“一人一策”,及时对出现高危倾向苗头的学生及时给予干预帮扶。针对学生出现的异常情况,辅导员班主任与家长沟通联络,共同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关心关爱重点人群,凸显育人“温度”。明确心理帮扶工作重点,将心理工作普遍帮扶与精准帮扶相结合,在开展普遍帮扶的基础上,学院精准掌握每一位重点心理关注学生的需求,建立重点关注学生的帮扶工作台账,切实做好学生帮扶工作。针对确诊为心理疾病的学生,学院通过谈心谈话、持续陪伴、协助就医、疏导解困等措施在向学生传递真情与关爱的同时,及时有效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一名身患抑郁症的学生因母亲去世而病情加重,学院立即安排辅导员送院就诊,日夜陪伴,耐心倾听,产生共鸣;针对该生学业困难情况,学院安排任课教师落实课业辅导、重修、补考等事宜,学生从中感受到温暖和爱,焦虑与抑郁的情绪减轻。
及时干预危机事件,加强育人“力度”。面对学生心理危机,学院依据“及时预防、及时疏导、及时处置”的总要求,四年来,成功干预学生心理危机30余例,转化“后进”学生200余人,跟踪辅导300余人。长期以来,学院始终按照干预启动——信息上报,多方联动;干预初期——专业评估,明确症状;干预中期(家长到校前)——家校充分沟通,个案监护;干预后期(家长到校后)——多方商议决策,治疗休养;干预追踪(学生返校后)——学业生活关怀,身心辅导的总体工作思路,学工队伍各司其职,全力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
今后,学院将认真学习领会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议精神,继续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涵育活动精品,拓展教育渠道,提升心理服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