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强能”学生社区风采展示|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新格局
建筑工程系“红色班墨匠心”学生社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落实学院“立德强能”学生社区建设工作要求,结合“红色班墨匠心”思政铸魂育人工程,通过空间保障、资源下沉、技术支持等手段打通社区育人各环节,以空间聚合力量,形成系部领导定期深入、辅导员全时入驻、班主任常态进驻、入党积极分子随时服务、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向同行育人合力,打通思政育人的“最后一公里”。“红色班墨匠心”学生社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立志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成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高地、培养人才的园地、服务学生的基地、维护校园安全的阵地。
(一)资源整合: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传统学生社区功能局限于生活服务,育人资源分散、协同不足。为打破这一壁垒,建筑工程系构建“校内联动+校外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
一是系部资源“一盘棋”,建立社区育人机制。推动建立“红色班墨匠心”社区工作记录制度,系领导深入社区常态化,系部8名专职辅导员全部入驻学生社区,通过寝室走访、谈心谈话、一对一沟通等形式,辅导与学生交流700 余次,倾听学生心声和建议,营造师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的良好氛围。二是引得校外资源“活水来”。引入企业、社区、校友等社会力量,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例如,邀请校友、专家进驻社区开展专题讲座30余次,实现学生全覆盖,助力学生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
|
|
|
|
二、队伍下沉:实现育人力量“零距离”
建筑工程系推动管理、服务、育人力量向社区一线聚焦,构建“三支队伍+双向互动”的工作模式,让教育更有温暖、服务更有实效。
“三支队伍”扎根一线。一是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不断强化育人体系。守护主阵地,种好“责任田”,建立“楼长-层长-宿舍长”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24小时响应学生需求,强化学生自治能力。二是开展“社区大讲堂”。鼓励系部教师走进社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围绕科研创新、学业发展、专业实践等主题,打造师生时时交流互动“社区大讲堂”,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及时答疑解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学习习惯,切实成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领路人。三是探索成立学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力量。强化以学生自治管理为动力的育人新载体,建立整体性社区学生自治组织,整合学生党团组织、自管会、班级等正式学生组织,以及学生社团、志愿服务队等非正式团体的组织力量,进行组织革新和再造,以提升学生自治组织的整体性和运行效率。
|
|
|
|
三、服务升级:打造精准赋能生态圈
建筑工程系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思维驱动社区治理效能提升,建设“线上+线下”社区多功能区。
一是在学生社区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等,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使散点式服务向集约式服务转变,方便学生集中办理各类事务。线上建立“码”上解决信息服务平台,为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100余次,实现了“遇到问题-社区扫码-一站式解决”的快捷流程。二是线下建成社区辅导员工作站、社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社区多功能运动区等多个分区,努力满足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等多方面需求。三是建立“学生需求清单”制度,通过青年会客厅、权益之声、座谈会等渠道收集建议,形成问题台账,限时整改反馈。例如,针对学生提出的“自习空间不足”问题,改造社区闲置区域建成“共享自习室”;针对“活动形式单一”诉求,推出“社区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学生参与率达90%。
|
建筑工程系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现了育人资源“聚起来”、育人力量“沉下去”、学生成长“活起来”。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社区内涵建设,推动“三全育人”落地生根,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