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农大研支团:“自找苦吃”,往希望那边去

发布时间:2024-09-11 15:00:50

编者按 “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这是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说的话。“自找苦吃”这四个字,不仅是总书记对自己的要求,也承载了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

中国农大研支团在祖国的号召声中走来,往希望那边去,在祖国西部留下了属于他们的“自找苦吃”的故事。

图片2.JPG

本期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国农业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镇康分团的志愿者,他们背起行囊奔赴远方,真心诚意浇灌梦想,挥洒热血种下希望,正在“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群眼底有光的农大青年都有一个相似的模样:自找苦吃。

彩云之南,一个不一样的“科技小院”

坐上大巴车从临沧市区一路向西,道路蜿蜒汇向一座风景如画的边境县城——镇康县。在这里,两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十七万勤勤恳恳的人民,也有着一个不一样的“科技小院”——中国农大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前不久,校党委书记钟登华赴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调研,看望并慰问了正在服务的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他动情的说,“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和科技小院的同学们一样”,长期扎根基层一线,在边疆支教事业中厚植爱农情怀,在志愿服务中练就兴农本领,传承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着“自找苦吃”的精气神。

1689129497752053232.jpeg

这股精气神在镇康县延续十年、历久弥新。自2014年起,中国农大连续9年派出研究生支教团到镇康一中等学校进行支教,一届届研支团带着初心与理想,怀揣着对支教的热忱,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这个遥远的地方,走向了这所亟需师资的学校。中国农业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学生接过了接力棒,在这里用“自找苦吃”为边疆学子打开了希望之窗,影响甚至改变了很多镇康学子的人生命运。

拆除“教”与“学”的墙,深耕脚下土地

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立足主责主业,秉承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保质保量地完成着教学工作。截止目前,我校研支团志愿者担任数、英、物、化、生、史、地7门学科的高中教学任务,教学范围覆盖17个班级、1200余名学生,累计课时量9300节、教案2000余篇、监考800余场。其中4名研支团志愿者担任副班主任职务,从身心健康、家庭情况、习惯养成、思想教育等多方面深入学生生活,全方位助力其成长。

图片9.jpg

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研支团志愿者作为高考的“佼佼者”,对于学习方法、学业规划等有一定的经验心得,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迅速完成从大学生到人民教师的身份转变,可以给孩子们带来鲜活生动的指导和帮助,也更容易和年纪相仿的学生沟通。他们从模仿老教师上课、写教案,到能够自主提出使学生成绩大幅提高的新型教学方法,见证着支教地学生的成长,也实现了个人成长。

对于刚刚本科毕业的志愿者而言,支教初期教师这个新的身份既是新奇的,同时也是极具挑战的。支教团队员们承担着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任务,由于班里同学普遍水平不一,基础不牢固,一开始讲课时,队员们面对讲台下充满好奇但又迷惑的眼神,既激动又担心。为了更快地融入教学,志愿者们绞尽脑汁,从各个角度来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他们在集体备课中积极学习,在教师传帮带中跟随师傅指引,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坦诚交流,了解他们对课堂的真实反馈。队员们的“各显神通”逐步收获了果实。从稀稀拉拉到书声琅琅,从走神聊天到举手回答,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队员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支教事业的幸福感、责任感、使命感。

脚下的黄土地上沉甸甸的责任,抬头看却被大山阻隔了向远方瞭望的视野,这段心路历程是每位支教团队员的真实写照。他们经常思考来时的初心和支教的意义,“当老师的一大感受是教学相长。以前上学的时候,自己所接受的知识点是机械的,而如今由自己去给别人讲解,我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知识了,也能够给学生传递更多自己的思想”“支教的过程就好像是播下种子的过程,开好的花、结好的果,需要肥沃的‘学习’土地”。

翻越一座“大山”,架起四座桥

从临沧市中心到支教地南伞镇的山路崎岖,路边梯田种植的茶叶和高耸的亚热带植被令支教团成员们感到无比新奇;镇康县第一中学三面环山,西南地区有着的特殊地形地貌,大山涵养着人们朴实厚重的土地情怀。在刚到镇康县第一中学的一周里,支教团的队员们努力调整心态以融入环境,他们翻越一座“大山”,架起了学校与乡村之间的桥、师生与群众之间的桥、问题与办法之间的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

图片7.jpg

同学们对于这些“北京来的新老师”感到十分好奇,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从家乡到远方,从学习到生活,从当下到未来——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表达欲与队员们对于乡镇中学孩子的印象完全不同。他们对于诗和远方的追求热情更让支教团的队员们感到既欣喜又意外,这也让队员们看到了帮助同学们从思想上走出“大山”的可能性。支教团成员在镇康县第一中学度过人生的第一个教师节,同学们的热情洋溢在中秋佳节的月光下,成为队员们心里一道永恒的光。“这是一次以真心换真心的难忘经历。”

支教团的队员们在和同学们的一天一天的交流中慢慢熟络起来,并从同学们的身上获得对这片土地更深的理解。同学们会和他们讲自己家乡的发展,也偶尔会讲自己的家庭,讲听闻的或是亲身经历的的悲欢。一位同学谈到希望能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更好的生活,希望能够帮助家里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份少年的“早熟”既让支教团队员们肃然起敬,也让支教团的队员们对他有了更深入了解的期待。分班重组前的那个晚上,至今仍令支教团队员们记忆犹新。那时候各位支教老师才只与自己教的第一个班级相处了四个月,就不得不面临“道别”。在那天晚上,班里面的同学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留言,满满当当的几页纸的真挚感谢一下子让支教团的队员红了眼眶。

在倾听同学们的心声后,支教团成员了解到在不少同学的家庭里,父母都远赴他乡谋生,孩子们更多地通过手机了解世界,青少年时期的他们向往着远方。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正确的窗,让他们看到积极的未来,便是支教团每一个成员的职责。在开展实地教学的过程中,他们用心记住养育同学们的黄土地真实的样子,思考着这一方水土如何养好这一方人。

向希望那边去……

在研支团队员们看来,支教是一场心灵上的双向奔赴。对于学校里的同学们而言,支教团的队员们为他们带去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悉心的陪伴,在他们心里播种下了向上努力的种子;而对于支教团的队员们而言,在学校里的教学时光让他们在帮助学生思考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同时,也会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期待什么样的未来。当支教团的队员们把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同学们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时,他们聆听到时代的脉搏;在这场与镇康县第一中学的孩子们共赴的时代之约中,他们对于教育的未来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片10.jpg

他们说,“教育既不是单纯的管束,也不是刻意的迎合,更不是知识的灌输。教育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在种种矛盾之间周旋的同时,支教人也在参与塑造着这个社会中教育的形象,并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支教路上,有人已经归来,有人正准备出发。但他们,永远都在“自找苦吃”的路上,向希望的那边去。


责任编辑:杨钧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中国农业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镇康分团的志愿者背起行囊奔赴远方,真心诚意浇灌梦想,挥洒热血种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