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管理工作法||“124N”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法
仙桃职业学院“124N”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法
为有效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2024年以来,仙桃职业学院学工处围绕学院育人目标,通过反复研讨、实践摸索,创新性地总结提炼了一批特色鲜明、实效性强的学生管理工作法。这批工作法涵盖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宿舍管理、民族团结、资助育人等多个关键领域,现已成为提升学工处工作效能的有力抓手。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日益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群体中频现的焦虑、抑郁、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干扰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对校园的和谐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开展创新方法和实践路径的探索,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显得尤为关键。
二、具体方法与实践
为有效应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挑战,学院精心打造了“124N”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法。该工作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守牢一个底线、建强两支队伍、依托四大维度、拓展多种渠道,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院始终将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通过专业的测评系统,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学生心理测评做到全覆盖,对预警学生进行信息推送,指导各二级学院对测评中预警学生进行包保和帮扶工作,确保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
(1)学管队伍:构建“理论指导+实践演练+能力提升”三维一体培训模式,对全体教师、保卫人员、宿管人员等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专题工作坊、案例模拟、角色演练等形式,强化其在心理危机识别、初步干预及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每学期开展分层分类培训8场次,覆盖率达100%,累计参训超500人次。
建立学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确保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高效的工作合力。这支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能够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目前,已成功推出“领航计划——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坊”精品活动,围绕心理危机干预、沟通技巧提升、压力管理等主题,累计开展专题工作坊14期,覆盖辅导员200余人次。通过培训前后对比测评,辅导员心理问题识别准确率提升40%,危机干预能力显著增强,年均高效处置学生心理危机事件20余起。
(2)学生专干:学院高度重视朋辈互助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选拔和培养一批热心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学生担任专干,形成覆盖各班级、宿舍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队伍。
通过“赋能计划——心理专干业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系统开展倾听技巧、心理疏导、危机上报流程等专业培训,年均培训学生专干400人次,学生专干胜任力测评优秀率达85%。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平台线上培训学习,所有参训学生均顺利通过测试,获得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平台培训合格证书。学院每年开展“十佳心理委员”评选活动,表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朋辈互助的先进典型。2024年,我院一名学生心理专干凭借卓越的朋辈互助能力与专业素养,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领域权威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膺《全国百名心理委员风采展》表彰。
(1)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心理调适技巧,助力其健康成长。充分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灵运动会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游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目前,精心设计了“成长计划——青春健康同伴教育活动”与“护航计划——心理育人系列团辅活动”,通过同伴教育与团体辅导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自我成长能力。
(2)监测预警:采用“心海导航”心理测评系统,每学期初对学生进行全覆盖心理测评,结合动态数据追踪,实现“一生一档”分级管理。严格落实“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机制管理,对有心理问题相关表现的学生逐级报告预警,对筛查出的三类风险群体实施差异化管理,确保信息畅通,形成有效的预警网络。
(3)咨询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在线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学生能够随时获得专业心理支持。
(4)干预处置:制定完善的危机干预预案,建立“1小时快速响应机制”,即从危机上报到专业团队介入不超过1小时。与医疗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医教结合”合作机制,制定了高校心理卫生服务绿色通道转诊单。加强与教师、家长及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多方联动工作格局。针对已识别心理问题学生,实施个性化干预方案,并与专业机构紧密合作,必要时及时转介,实施“一人一案”管理。此外,建立反馈机制,定期评估干预效果,并严格遵守伦理规范,保护学生隐私和尊严。
(1)线上渠道:充分利用“仙职学工”微信公众号、“掌上心理”在线心理平台等,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科普文章、开展线上自助测试等,为学生提供便捷、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线上渠道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证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健康资源,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从而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线下渠道: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化“五育”并举,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德“育心”活动如端午节民俗文化活动、清明节专题讲座和重阳节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心理健康思想;智“慧心”活动如心理游园会、团体辅导等,通过趣味游戏普及心理学知识;体“强心”活动如心灵运动会,借助传统体育项目磨炼学生心理韧性;美“润心”活动如大学生心理文艺汇演、心理情景剧等,通过艺术展现自我,实现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劳“健心”活动如手工疗愈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实现心灵疗愈。这些举措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及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
(3)家校合作:与家长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4)社会联动: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仙桃市精神卫生中心及各社区等外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通过邀请资深心理医生来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现场咨询,为学生提供直接的专业指导和支持。同时,学院积极参与社会心理健康工作,带领学生参加仙桃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益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技能,同时也为仙桃市心理健康建设贡献力量。
(5)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如心理剧创作、心理健康APP开发等,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创新能力。在2024年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生设计开发的“SafeHarbor一个安全的避风港”项目荣获铜奖。
三、达成的目标与成效
通过实施“124N”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法,学院成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了家校合作与社会联动,取得了丰硕的创新实践成果,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显著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近三年来,学院未发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2023年,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荣获“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