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技术与应用——朱巧明教授做客敬文讲堂

发布时间:2025-04-08 14:42:30

3月26日下午,敬文讲堂第266讲在校本部红楼学术报告厅举行。苏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朱巧明应邀做客敬文讲堂,作题为《DeepSeek:技术与应用》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敬文书院院长钱振明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250408144018.jpg

讲座伊始,朱教授为同学们详细展示了DeepSeek在日常生活与学术研究中的多样化应用。他通过现场操作,演示了如何运用DeepSeek进行C语言编程、编制文献综述、阅读文献以及构建思维导图等,从而使同学们对DeepSeek的功能及其潜在价值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入的理解。随后,朱教授回顾了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其演进过程及核心的Transformer架构,并进一步展示了当前大模型的分类体系,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展望。

微信图片_20250408144033.jpg

接着,朱教授详细剖析了DeepSeek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DeepSeek-R1的训练过程及其核心训练方法,如多阶段数据训练、组内相对策略优化等,并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DeepSeek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模型架构优化和算法创新,例如减少流水线气泡、采用混合精度计算等,有效降低了训练成本。朱教授在总结中提到:“长期以来,美国普遍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方面处于跟随者的角色。如果说ChatGPT普及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那么DeepSeek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水平的认知。”

随后,朱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领域的影响,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冲击,我们需积极适应这一变革,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例如,从“搜索-点击”模式向“提问-解决”模式转变,从“单次交互”向“持续协作”转变,以及从“信息获取”向“行动执行”转变。此外,他强调,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最后,朱教授总结了大模型应用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生成内容的准确性问题、缺乏统一的评估基准与指标、特定领域数据的限制以及伦理与法律问题等。

微信图片_20250408144049.jpg

提问环节,同学们就“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和报告是否可信”“跨专业如何入门人工智能”等话题提出疑问。朱教授指出,当前人工智能仍存在伪造数据的风险,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审慎判断其逻辑思路与数据的可靠性。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应用领域,目前主要集中在艺术创作领域,而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尚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科研工作。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不仅使同学们对DeepSeek及大语言模型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有效激发了大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其未来应用的进一步思考。

责任编辑:蒋闰蕾
DeepSeek:技术与应用——朱巧明教授做客敬文讲堂。
苏州大学深入实施“铸魂逐梦”工程,精心打造富有苏大特色、符合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育人综合体,建设时代新人培育新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