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旋风:人工智能创新的中国时刻——高奇琦教授做客敬文讲堂
3月19日下午,敬文讲堂第265讲在校本部红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奇琦教授应邀做客敬文讲堂,作题为《DeepSeek旋风:人工智能创新的中国时刻》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敬文书院院长钱振明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高教授回顾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重要议题,随后紧扣主题,深入剖析了DeepSeek的创新与发展历程。通过对著名人工智能专家Andrej Karpathy的采访视频,高教授生动展示了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出圈”现象。接着,他详细介绍了DeepSeek的技术优势,特别指出R1模型作为对o1的追赶与超越,标志着DeepSeek在纯强化学习领域迎来了“顿悟时刻”。
高教授进一步从DeepSeek的模型家族(如R1-Zero、R1、R1-Distill等)入手,深入探讨了其采用的MoE(混合专家结构)架构,以及国内外基模赛道的竞争格局,强调了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地位。他还对比了OpenAI与DeepSeek的团队背景,特别介绍了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与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创业历程及其团队的核心工作。高教授指出,DeepSeek之所以诞生于杭州,正是由于初始资源的有限激发了团队后天的加倍努力与创新精神。
最后,高奇琦教授提出了关于教育模式调整的深刻见解。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培养复合实践型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强烈的好奇心、勇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强大的动手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高教授强调,当前已进入“明牌时代”,个体通过向大模型提问即可获得最前沿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跃迁式获取。因此,个体的核心功能应从传统的知识生产转向知识实践,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跨界探索。
互动环节,同学们就“人工智能时代下医学领域的责任归属问题”“新时代外语学生面临的困境”“编程初学者如何利用AI学习编程”等话题提出疑问。高教授指出,责任归属是一个复杂的伦理与法律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次,小语种学生在编程语言学习中也具备独特优势。关于编程学习,高教授建议采用新的学习模式,例如通过AI生成代码注释等,以此帮助初学者快速上手编程语言。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视角独到,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关于人工智能创新与未来发展的深刻洞见,激发了大家对人工智能领域更深入探索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