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流脉:校园媒体的初心与坚守
新闻中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彼时命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传媒中心”的我们,从诞生之初,就明确了“以笔尖对话世界,用文字传播能量”的理念,围绕校园内外宣传报道展开工作。我们报道新闻,更引领思想;我们培养记者,更汇集人才。
2017年11月9日,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讲好新时代华中大故事,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时称: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谋划下,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新闻中心(以下简称“新闻中心”)应运而生。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十九大以来,新闻中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立足研究生群体,以“讲好华中大故事,传播好华中大声音”为主线。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了新媒体、视频、创意设计、社会实践、新闻采编等几大核心业务板块。
2018.7 原创单曲MV《我们的新时代》获第八届中国高校电视奖一等 |
|
|
2018.7 原创手指舞MV《华中大很赞》获第八届中国高校电视奖二等奖 |
2018.11 中心成员李潇原创作品《观世界|人生如海,闯海不止》获第五届红枫大学生记者节新媒体类三等奖 |
|
|
2019.10 原创视频《青春献给祖国》获“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湖北分赛站三等奖,“讲好华中大故事”二等奖 |
2021.2 原创微电影《顺利毕业》获得“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湖北分赛站三等奖 |
|
|
2022 原创微电影《攀登者》获得“讲好华中大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一等奖,入选入选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关于“我们的新时代”——湖北省主题原创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展播大赛拟扶持作品 |
这十年,我们变了
我们持续延伸,更新栏目,在校园新闻的一线发掘新的创意。我们深知,保持新鲜的触觉、延伸敏锐的触角是每一个媒体工作者的使命。我们曾涌现过无数好的栏目:“星期一”、“观世界”、“听见”……也因时而变,在栏目设置上持续更新。“HUST人物”将镜头对准身边的朋辈典型、师生员工,用文字定格鲜活的人物;“HUST乐活”围绕校园内有趣的见闻活动,带HUSTer们一起探秘华中大; “HUST福利”聚焦研究生最关心的话题,推出最硬的干货……
我们创新形式,挥洒灵感,在融媒体时代探索更多可能性。“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我们探索了各种创意形式。从摄影、MV、表情包、头像框,再到壁纸、PPT、日历、新年签、笔记本、T恤……。我们为创意爆棚的点子不断寻求更多的容器。我们用“心”发声,也用“新”发声。
华中大专属朋友圈背景图
双十一条漫
一、十年来,坚持做校园脉动的记录者
记录历史,见证时刻
新闻中心的十年,秉持新闻使命,立足宣传主线,扎根校园大地。捕捉森林大学的每一次精彩,记录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关注校内时事的最新热点。
我们记录了华中大的成长与变迁
2014年4月3日
我校第一台图书自助借还机在东校区图书馆试用。
2014年12月
我校首本校园独立杂志《喻言》诞生。
2016年9月18日
图书馆座位预约管理系统试运行。
2017年12月28日
师生服务中心建成。
2019年2月
武汉地铁2号线延长线开通了,“华中大最牛校车”来袭。
2019年6月
华中大首次为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们推出了13913份毕业餐。
我们记录了校园文化生活大大小小的活动
我们在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现场。
我们在研究生开学典礼的现场。
我们记录了最特别的一次毕业季。
我们在运动会的现场。
发现新闻,记录新闻。我们是校园记者,活跃在校园文化的一线,扛起相机、架起镜头,秉笔记录,力求为研究生群体直击新鲜的真实的现场。未来的十年,我们将依旧牢记“记者”身份,担当起求真纪实的使命。
二、十年来,坚持做校园文化的描绘者
绘就乾坤,影刻深情
新闻中心的十年,锐意创新,用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磁场,凝聚校园文化共识。
我们创制各类华中大文化产品,用创意讲好华中大故事。
拍摄原创竖屏歌曲MV,用歌声告白华中大。
给祖国的告白情书
以校园人物、科研团队为原型推出3部原创微电影,让华中大故事走上荧幕。
2020《顺利毕业》
2021《攀登者》
2022《智·影》
用剪纸、绘画将华中大“穿在身上”、“捧在指尖”、“画在纸上”。
把华中大“穿”在身上
“指尖华科”
风靡全校、累计转发10万+的华中大专属PPT模板出自我们之手。
华中大专属PPT
壁纸、表情包、手绘日历、新年签、笔记本、卡套、明信片……,我们力争为亲爱的母校配齐“全套”文化周边产品。
华中大专属壁纸
“科科”系列表情包
华中大系列文创
我们策划各类文化活动,让华中大的形象在每一个学子心中扎得更深一点,留得更久一点。
策划研究生毕业季系列活动,线上阅读量5W+,线下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为无数个毕业学子献上了难忘的毕业典礼。
参与策划的“为祖国点赞”系列活动,参与拍摄人数超过200人,“我是中国研究生,我在XXX为祖国点赞”之声点亮全中国,获得高校研究生媒体联盟高度认可,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单位。
用一笔一画绘就华中大的文化地图,用一帧一影发出华中大的独特声音。身为校园媒体,我们深知,让华中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一篇推文,一个设计,一幅作品,一个活动,我们希望用点滴星光汇聚成炬,用微小力量散发影响。未来的十年,我们将持续用作品擦亮华中大的文化名片,为构建校园文化形象积聚力量。
三、十年来,坚持用笔传递思考
对话人物,探寻价值
新闻中心的十年,用冷峻的思考观察社会,用温情的双眼凝视校园,用有深度、有品质的文字洞察人心。我们对话校园人物,让饱受学生爱戴的“华导”们、亲切耐心辅导员们、细致负责的教务老师们、奋发有为的优秀学子们、默默奉献的后勤员工们、育人育心的德育导师们的声音被听见,从微观的个体中探寻普遍的价值,被华中大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循环地打动。
我们听“华导”说:夏增民——一个历史老师的“突围”之路
听辅导员说:新闻学院辅导员——稍微难说 再见
听教务老师说:生命学院研究生教务——做老师与学生间的“润滑剂”
听优秀学子说:崔正——“我只是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听学子群体说:研究生红色理论学讲团——用青年话语,发时代先声
听优秀校友说:赵浩——点灯的人: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听后勤员工说:“平安喻园” ——华中大森林里的暖心坚守
听德育导师说:刘宏芳——只要大家需要,我一直都在
笔锋常带感情,落笔明辨思考。我们谨记真诚是连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笔是人与人之间价值传递的武器。强笔力,就是要用真情感染人,用活事例说服人,用正能量鼓舞人。我们锻造笔力,直向人心。未来的十年,我们将持续从心出发,以人为本,以笔为矛,用华中大的人物串联起华中大的精神动脉。
四、十年来,坚持用脚丈量山河
挖掘深度,汲取力量
新闻中心的十年,足迹遍布祖国大地,深入基层实践、探访高校媒体,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新闻能够抵达的深度和力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南达海南,探访改革之路,在海口复兴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园,探访新时代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和发展。
东临浙江,拥抱美丽乡村,从一片叶子富起来到一颗茶树富四方的浙江安吉处,见识了脱贫攻坚的可贵探索。
中至宜昌,思考乡村振兴,在“坝头库首第一村”许家冲村走进留守儿童家庭,三思许家冲村党建领航乡村振兴工作。
探访央媒省媒,走访央视新闻、《求是》杂志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湖南广电等媒体,探访芒果tv等企业,对话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融媒体生产、创意制作的宝贵经验,同时传播了华中大研究生的声音,彰显了华中大研究生的特色。
走访合集
作为新闻工作者,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我们始终坚持用“行走”代替批判,用事实代替评论,锤炼过硬脚力,行千山万水,走千村万寨,入千家万户,让作品充盈鼓舞人、感召人、塑造人的蓬勃力量。未来的十年,我们也将持续在实地调研的路上锤炼脚力,让校园新闻可信、可靠、可读。
五、十年来,坚持用心做好服务
心系华研,服务大众
新闻中心的十年,依托媒介素养与新闻宣传技能,扎实做好研究生服务工作。
我们孕育“博闻新声”朋辈讲学品牌,开设“卓越新声”融媒体训练营,为提升研究生新闻宣传骨干的素养与能力提供课程平台。
“博闻新声”媒体技能学讲团累计授课80余节,辐射1500余人次,为校园内外近40个组织群体讲授课程,更是走出校门,与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媒体组织学讲交流。
博闻新声宣讲
“卓越新声”融媒体训练营累计开设三届,辐射20余个学院的340余名研究生新闻宣传骨干,产出20余篇新闻作品,以课程讲座、实务培训、实地调研、实操创作的课程体系,实现育人-实操的良性循环。
卓越新声融媒体训练营
我们围绕技能学习、就业求职、生活便利、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等研究生学子最关心的话题,秉持“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策划内容,设置选题。
梧桐雨防絮指南
小电驴宝典
28天CP挑战
融媒体技能培训专栏
“大家好,这里是研究生新闻中心”,十年内,我们发出过无数声自我介绍,却永远面对同样一个你——研究生Huster。未来的十年,我们将会坚持以研究生为内容创作的根本基点,做好研究生服务工作,生产出更多的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