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上,当时来自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艾托拉教授发表了《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成果,指出“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可以从多个维度对其意义进行解读:
从图书馆服务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具有智慧化管理、个性化服务、高效知识共享和读者需求智慧感知的自动化图书馆。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角度看,智慧图书馆就是利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智慧化搜索、个性化定制和智慧化推送。从读者服务感知的角度看,智慧图书馆就是要实现读者阅读需求、图书馆服务环境、读者阅读收益和服务满意度等的智慧感知与预测。超微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建立在对传统图书馆的升级、优化和改造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图书馆各类资源的整合和数据深度挖掘,使图书馆能够及时感知外部服务环境、读者需求和服务模式的变化趋势,构建创新、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图书馆生态环境。
超星智慧图书馆,将基于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内容,广泛借鉴国内各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成果,进行统一的架构设计和功能规划。从业务可控性与发展性角度,以及图书馆业务应用的复杂度与发展性角度考量,采用微服务架构搭建的超星智慧图书馆,是一个开放性、可生长的平台级产品。整体架构设计如下图所示:
超星智慧图书馆建设内容就是按照“1+N”的开放设计理念,依托微服务技术架构与中央知识库支撑,构建用户、资源、应用、服务数据高度统一的数据中心,打造新一代图书馆数字化、智慧化、一体化服务管理的统一平台(超微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这就是“1”;同时,通过低代码迭代开发的微应用引擎工具,形成适应图书馆不同任务、不同用户、不同应用场景的智慧化微应用群集市场(应用市场),这就是“N";通过采集图书馆的资源数据、用户数据、运行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能力,驱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学校高水平发展提供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超星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采用云部署模式,依托微服务架构、数据采集、大数据仓储技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移动客户端、云传递服务及开源技术,为平台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图书馆信息化系统建设日趋完善, 服务手段愈加多样,由此积累的数据量已经很大,一些馆的流通日志量早已到达几亿级别,还有各种非借阅业务系统的诸多数据,想要对这些不同系统不同类别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利用极其复杂和困难的。随后积累的数据量日益增大,却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有效的利用,不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及服务水平的提升。
数据采集即建设图书馆的核心中央数据仓库,能够对各分馆、集群成员馆各系统中的不同数据进行有效整合,统一分类;与各业务平台对接,及时推送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挖掘流通 数据价值,利用数据效益成果。针对不同业务系统软件本身及数据量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案。
图数据采集流程示意
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资源保障与学科服务中心,承担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资源支撑的任务,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图书馆智慧化建设项目,为科研、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将始终贯彻面向应用、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通过智慧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将实现业务、管理、服务以及文化的智慧化;广大读者也将拥有一个实时、交互、智能、实用的智慧化图书馆。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