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建设:践行新教育:五大路径助推新教育在书院落地生根
3月21日上午,书院部全体教师于明善图书馆207会议室集中学习了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理念。集体学习结束之后,各书院也陆续自行组织开展了小规模的深入学习,结合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书院育人体系、优化活动设计、具象化打造“书院社区”活动场域、构建并激活实践平台,进一步贯穿“以学生为中心”核心理念至书院发展建设中。
朱永新教授“全人教育”“生活即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等理念在书院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完整的工作体系,为了持续纵深新教育在书院建设过程中的推行,书院部持续深化五大育人策略,进一步构建“师生共融、知行合一”的书院育人新生态,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注入新动能。
实践创新:特色活动传递教育价值
以实践创新为特色,以多元化活动为抓手,结合各书院特色文化体系和活动课程,持续完善各书院“一院一品”的错位搭建和优化升级,通过“热辣滚烫”校园火锅文化节、城市规划大赛、五一劳动月、中医文化体验日、天梯挑战赛、校园电竞节等特色品牌活动,进一步推动书院育人从“单向传授”向“沉浸体验”、从“教师主导”向“师生共创”的转变,增强学生互动性的同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育人价值。
以“系统性梳理学生活动空间资源,建立场地使用效能动态监测与反馈机制”为基础,通过主题文化上墙、棋艺角等角落打造升级文化浸润场景;通过工坊空间建设、一院一特色场馆建设等赋能主题式功能空间开发;通过书院创客家·共享平台设计大赛打造师生互动、社群共创的枢纽节点……以场域赋能,注重物理空间的文化浸润,深化空间文化育人效能,构建兼具服务性、交互性与品牌标识度的学习成长社区,赋能学子多元成长体验。
师生共融:打破壁垒强化情感联结
在书院,进一步优化师生交流对话平台的覆盖范围,开通即时互动通道,完善多功能集成的一站式社区服务体系;以具体项目与场景展现重构师生关系路径,注重情感联结的实践转化,如通过围炉夜话、院长共膳、校长面对面、师生集体生日会等,推动师生在生活场域的深度互动,并倡导学生共创书院生活空间,以“成长合伙人”身份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打破传统师生角色界限,构建浸润式交往场景,使情感联结从单向指导转向双向赋能。
跨界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力
强化工坊项目化运作,统筹做好每学期、每月项目导师工作计划,强化过程监督与考核评定,结合书院育人愿景,打造品牌项目工坊;以“跨界融合”为核心,通过跨学科挑战赛、工坊项目化运作实践、“劳动教育实践体验”等活动研讨,打破专业壁垒,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强化书院导师队伍建设,做好书院名誉院长、书院发展导师、全生异科导师、工坊指导老师和外聘专业师资等导师团队的资源分配和协调,推动跨领域、跨学科、跨思维的碰撞与能力迭代,形成“学用互促”的朋辈新生态。
校地协同:多元途径拓宽育人边界
持续深化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构建“法治认知-实践应用-价值内化”的教育闭环,推动法治教育与书院育人体系深度融合,赋能学生法治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双向提升;持续深入本土开展的“行走的思政课”,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王良故居、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实景场域,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持续茶艺基地实践,以茶艺基地为载体,融入非遗传承、社区服务、产业研究等多元维度,深化产教融合路径,拓展学生社会实践边界……通过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学生发展等方向的有益性理论研究的探索,积极对外联动、引进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结合学生多元化需求及兴趣,孵化建设新项目、新平台。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书院围绕新教育理念,进一步优化提升育人路径,通过五大行动的创新实践,为培养“高情商、强技能、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未来,书院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路径,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优质的资源支持。
书院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