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程星故事】重庆英才名家名师杨智勇:产教融合塑匠心 创新发展育英才

发布时间:2024-09-26 11:05:38

杨智勇,学校副校长,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自动驾驶车辆协同行驶”重庆市高校科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重庆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2020年入选“重庆英才·名家名师”,获评“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2019年被评为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扎根职教十八载,杨智勇始终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立足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潜心教学研究、注重教学改革适应发展、产教融合提升质量。不断开拓创新,教书育人成果丰硕。

近年来,杨智勇主持重庆市重大教改项目2项、重点教改项目2项,出版教材12本,取得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开发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5门。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EI论文近20篇,成果获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杨智勇还带领团队指导学生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省部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0余项。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我的任务就是为行业培养出更多高专精技术技能人才。”杨智勇说。

杨校长 - 副本.jpg

重庆英才名家名师杨智勇

创新“类工作制” 促进理实一体化

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工作18年,杨智勇一直没有离开过课堂。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工作中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2013年,时任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现大数据与物联网学院)院长的杨智勇多番奔走,促成了软件技术专业“数据服务与软件开发”实验班,引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合作,实行“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在“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实验班学生按照企业作息制度学习、工作,直接参与真实工作场景下的软件开发。学院对学生实行企业KPI方式考核,考核结果与学生奖学金等次和项目研发工资直接挂钩。

“‘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提前适应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得到业内人士‘一对一’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杨智勇说。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实训项目的职业针对性与适用性,杨智勇带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对108家计算机系统集成企业和IDC进行了调研,总结归纳出企业认为“最重要和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融入实际工程案例,促进理实一体化。此外,他还联合企业一线工程师主持共开发出4门理实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项目,建立了50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技能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11月,任职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后,杨智勇开始在全校推广“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卓越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学校社会声誉也随之提升,软件技术专业录取分数比“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高出200多分,研究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普遍在95%以上,比传统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了20%以上;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岗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普遍在90%以上,比传统方式高出约1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更高层次“卓越人才”

为进一步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杨智勇结合学校“双高”建设需求,推动 “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使毕业后学生能成为行业企业的精英,或者进入更高层次院校继续深造,实现学历、能力的双提升。

杨智勇带领团队优化和创新各类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削枝强干”“少而精”的原则精心设置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凝练专业特色。同时,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杨智勇还带领团队积极探索以现代学徒制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级技术人员。通过遴选和建设若干个“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班”,推广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型学习,强化多途径、多方式、多层次的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形成一定数量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此外,在他的倡导下,学校以创新创业活动、技能竞赛、生产性实践为载体,通过大学生课外实践平台搭建,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杨老师讲授的课程知识新,实践性强,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模拟的工程项目任务为驱动,让我们去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他还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任务,在他的引导下我爱上了IT专业。”网络专业陈乐同学说到。

产教融合“七共建” 催生校企命运共同体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杨智勇和团队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国内外多元化办学现状的基础上,联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晟经世”)与学校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成立多元化办学机构,探索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本着“共同投入、共同招生、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共同就业、共同服务、共同分益、共同服务一带一路”七共同原则,杨智勇牵头学院与中兴通讯合作共建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的共建将企业与学校结成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合作。以中兴通讯产业学院为例,这里毕业的学生80%服务于中兴通讯产业链内的各大企业。

此外,在校企合作中,学院与企业还探索混编师资团队,企业派遣驻校工程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学院专业老师接受企业选拔、培训及专业认证,双方团队共同构建符合行业认证的课程体系,并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为学生建立起真实工作环境下学习,达到一毕业即可融入企业。

在杨智勇牵头推动下,学院目前在电子与信息专业大类已培养数百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老挝、坦桑尼亚、泰国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其中全日制学历留学生100余名,并成功入选教育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首批“经世国际学院”。

责任编辑:学生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英才名家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