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 浙经贸学子三下乡:“渔”你一“稻”走进塘边村
中国青年网杭州7月18日电(通讯员 冯妲袁 曾韩磊 李伟)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持续强化“以粮为本、以渔促粮”的观念,进一步发挥稻渔综合种养的积极作用,7月9日上午,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助农兴产·合作帮帮团”实践团队从学校出发前往淳安县左口乡塘边村开展为期10余天的“奔共富·向未来”塘边村稻渔共生“小微田园综合体”创意策划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稻渔共生”产业规划为切口,以兼顾“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宗旨,旨在促进乡村产业经济结构迭代,由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实践团队在到达塘边村后,首先在村委会进行了座谈交流。塘边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邵定文及村支书洪有景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非常欢迎,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几天的调研过程中能够深入挖掘村域文化,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赋能乡村产业,扩大宣传,提升塘边村3A级景区村知名度。经过座谈,实践团队了解到塘边村建村的历史已有1140年,历史悠久。在南宋理宗年间,本村洪应桂先后迎取皇帝的两个妹妹,而被封为郡马,皇帝御赐匾额“国戚”悬挂于祠堂(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建初中被拆),同时送来了两对太湖石制作的石鼓(传说是赵夫人用来梳妆的镜子,现石鼓仍屹立于桥头),所以又名“石鼓里”。先后本村共有五名进士,可谓名副其实的“进士之村”。这为实践团队接下来的稻渔共生农文旅融合策划提供了一个本村文化基底。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村委会座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韩磊 供图
座谈结束后,在两位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队便来到了稻渔共生示范基地,只见连片的农田已搭建了网箱,田边水电设施齐全,网箱里的农田已插上水稻,一群群小青蛙正在稻田里蹦得正欢。“哇,原来这个就是袁隆平爷爷“禾下乘凉梦”中的巨人稻”,实践队员冯妲袁指着稻田里的水稻不禁感慨道,“可是,怎么没看到田鱼呢,是不是还没开始放养?”。一旁的邵书记在听到同学们的疑惑后赶快解释说,“同学们,此“渔”非彼“鱼”,考虑到淳安县特殊的水质要求,我们暂时投放的是青蛙。目前,大概每亩投放200斤蛙苗,现在正值夏季,高温且水田内高湿,最容易招引各类昆虫。蛙类捕食害虫,同时,蛙的排泄物又马上作为生物肥促进水稻的生长”。“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诗画,如今,这番景象就在实践团队成员眼前、耳旁。这种种养一体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形成“稻+蛙”完美生态链,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稻米质量,实现稳粮和增收双赢。
图为稻蛙示范基地试验田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韩磊 供图
实践团队此行的目的就是摸清塘边村稻渔共生项目实施现状,并以此为核心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在邵书记和稻渔共生基地负责人的介绍下,团队成员对于整个项目有了较为清楚的认知,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思路,即接下来稻渔生产要融入文旅。集中连片的稻渔种养区为发展农事体验类旅游活动提供了场所﹐可在特殊节日比如春耕时举办“开秧门”“打春牛”等农事体验活动,引导游客完成多元化的消费活动,以旅带农。
沿着稻鱼共生示范基地田间小路继续向前,同学们看到农户正在烈日下插秧。“阿姨,我可以帮您一起插秧吗”?实践队员刘若丹跃跃欲试地脱下了鞋子。“分秧时一定要均匀,插秧时,要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秧苗的根部,掌心朝向秧苗,向下插入泥土中,秧苗间距要保持均匀……”,稻渔共生基地负责人顾总进行示范,手把手教同学们插秧技巧。同学们认真学习插秧技能和注意事项,大家分秧、插秧,个个干劲十足,忙得不亦乐乎。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助农插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韩磊 供图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实践团队成员克服天气炎热、道路崎岖等重重困难,结束了第一天的调研行程。回到住处,立刻开始复盘并为明天的行程进行商讨。大家纷纷表示要珍惜调研机会,用实践检验真知,牢记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殷殷嘱托,服务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为乡村振兴、“千万工程”不懈努力。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村委会门口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韩磊 供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