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民族医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 ——深耕文化沃土 培育社区育人新生态
右江民族医学院扎根红城百色,肩负着跨“两国三省交界”服务“一带一路”、地处革命老区办学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祖国卫生“南大门”助力兴边富民的“三大使命”,始终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学校以文化浸润为内核,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边疆性、民族性、革命性”办学特色,着力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心”的社区育人新格局,打造了具有时代精神、红医底蕴、民族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
一、系统谋划,构建“三维一体”文化育人体系
学校党委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纳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整体布局,形成“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实践赋能”三维融合的育人体系。
(一)党建引领强根基:在社区内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党建读书角”,设置“党员先锋岗”,开展“行走的党课”“红城医学生讲党史”等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日常。
(二)文化浸润育情怀:挖掘百色起义精神、民族医药文化、边疆医学教育史等资源,建成“民族医药文化展示馆”,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民族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实践赋能促成长:构建“社区+实践基地”联动机制,成立“东盟创新创业中心”,近三年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国家级银奖1项及铜奖8项。组织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田野调查”等社会实践平台开展民族医药进村寨、边境地区健康义诊等实践活动,各实践团队获得实践单位的高度肯定。其中2024年实践活动有一万多名师生参与,活动范围覆盖全国11个省份,服务群众近3万人,4支获评自治区重点团队,3支获拟推荐全国重点团队。实践活动先后被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反响。
二、空间再造,打造“沉浸式”文化育人场景
学校以“一廊一馆一园一区”为载体,将文化符号转化为育人场景,让社区空间“开口说话”。
(一)“红船”西区文化长廊:通过浮雕、展板等形式,全景式呈现学校扎根革命老区、服务健康中国的办学历程,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堂”。
(二)民族医药文化体验馆:陈列壮瑶医药典籍、特色诊疗器具,开展壮医刮痧、针灸理疗、拔罐、药茶品鉴等等技艺传承活动项目,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民族医药的魅力,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三)“润心耕耘园”:该基地创新性融合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与现代园艺疗法,打造了集劳动教育、情绪调节、心灵滋养于一体的多功能绿色空间,通过组织学生在基地种植花草树木及药用植物等活动,让学生培育植物的过程中同步完成自我培育,促进劳动与心理的双重滋养,进而通过“润心耕耘园”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社区氛围。
(四)“八桂书苑”阅读区:这里藏书丰富,涵盖医学、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海洋,近3年数字资源下载量逐年上升,共计550.78(次/篇)。学校每学期在“八桂书苑”举办线上线下读书分享会3-4次,每周末开展一期“红色经典电影鉴赏”活动,每次期参与人数约200人。通过读书分享、观看和讨论那些反映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电影,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活动创新,擦亮“红城杏林”文化品牌
构建“一季一主题、一区一特色”文化活动矩阵,形成三大品牌:一是聚焦学生成长需求 “石榴花开”民族团结品牌: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竞技”“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体验”等活动,相关活动获广西日报专题报道,荣获百色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二是“医路同行”成长赋能品牌:校党委书记“三三有约”分享会,近三年累计 42 期,邀请优秀校友、临床专家走进社区,覆盖学生约1.2万人次。 三是“青春红城”文明实践品牌:一方面,通过安排学生在社区值班、协助社区开展相关活动等形式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另一方面,通过为全体师生提供手指法按摩、拔罐、刮痧等服务,组织学生协会进行急救知识、中草药知识宣传等活动来打造“健康服务进社区”等特色项目。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医学人文素养,进一步擦亮了“红城杏林”这一文化品牌。
四、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文化育人生态
建成“右医微服务平台”,实现文化资源“一键触达”: 开发“社区设备一键报修”“社区功能室使用一键申请”等线上模块,极大提升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学生只需通过手机轻轻一点,就能享受到便捷的资源获取和维修服务,减少了繁琐的流程,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满意度。同时,开设“线上社区二课积分系统”,将参与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学分,近三年学生人均参与活动数为143.4次。通过系统对学生参与活动类型的数据分析,让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精准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和学习资源,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社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享受个性化的成长体验。
如今的右江民族医学院同心“一站式”学生社区,既是文化传承的“精神地标”,亦是成长成才的“实践沃土”。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文化育人”内涵建设,让“红医精神”与“民族团结”之花在社区竞相绽放,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边疆健康守护者注入澎湃文化动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