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主试点单位 > 阳光学院

拾光书写营11月佳作展| 我清楚地“看见”你

发布时间:2025-04-23 21:03:59

图片1.png

11月20日,拾光书写营发布月榜写作主题“看见”,让我们一同通过文字阐述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截止12月5日,本次月榜投稿一共收到112份投稿。

现在让我们一同欣赏这些优秀的作品吧!

一等奖

《看见》

作者/22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 黄子欣

时间的应援色是白色,在四季的尽头化成飞雪飘落。

10岁,我和爷爷奶奶住在乡下。乡下什么都有,有彩色的电视和满大街跑的幼稚小孩,就是没有爸爸妈妈。

16岁,我在外求学了。即使离家不远,也总是控制不好脾气。学业的压力让我一呼吸到家里的空气泪水就会倾泻而出,有时候是因为父亲答应来接我下自习却爽约,有时候只是因为饭菜做多了害怕浪费。反正流泪的借口很多,吃完一餐饭往往要产出很多纸团。他总不解却又严厉的问我:这有什么好哭的。我答不上来,泪又势如破竹的下了。

还记得那个场景。我的书包太小了,在他的背上只占了三分之一。他左手拿着我粉色的桶,右手提着我的行李,特别滑稽。又想起小小的我,在他背后难道也跟猴子似的四肢抓着,如此滑稽吗?童年的记忆于我而言,如叶落归秋,稍有不慎,就全都忘却了。

20岁,我发现所谓夫妻一场不过是一方在权衡后拧巴的妥协。我站在父母的感情之间,没法发表太多的感言,久而久之他们也都不说了,我便也不问,日子也就这样过去。

上大学离家后反而与父亲的交流多了起来,体现在每周我回去后送我来学校的那一段车程里。家到学校四十分钟,上车后五分钟,父亲惯例问我衣物东西有是否整理清楚。到二十分钟左右,开始有的没的跟我聊些琐事,无非是给家里的小猫买点粮,有空的时候关心一下弟弟最近的学习状况。最后到学校的前十分钟,顺口一提我最近的生活如何,然后我到达目的地。从童年时我一直遥望着他的背影,到现在变成他亲自看着我的背影逐渐远去。我们两代人的光阴,就这样被一条长长窄窄的影子衔接着,重合了。

那天打完疫苗回家,看见桌上剥好的虾仁,扒拉着饭就下了眼泪。他又问起来:在哭什么。这次我回答上了:明明我打完疫苗不能吃虾,为什么还要买这么多。他给我擦完泪憨憨笑了:忘了,还特意剥好了。

我总觉得中国的家长特别不会抒情,无非就是“我想你了”“常回家”这几个字,他们总是说不出口,同义替换就变成了“钱够不够花”、“最近忙不忙”以及“我把虾都剥好了”。但是在说这些的时候,又突然觉得普通的叙述好像变得抒情肉麻起来。我把这一切归功于我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毕竟我也是当过语文课代表的人。

前些日子我终于过了我的21岁生日,在外面聚餐的时候接到父亲的电话“你在干嘛,芋头说想祝你生日快乐。”喏,芋头是我家养的小猫,会说话的四脚兽。

通俗来说,父亲于我而言就是冬天的红色棉裤,穿着嫌丢人,脱了嫌冷,于是我执拗的把他尽量隐藏起来。但它却不计前嫌,在我最脆弱的时候,愿意护着我一起走最寒冷泥泞的道路。

想起来上周爷爷生日宴上他站在我和弟弟中间揽着我们说:有你们真好。真见鬼,说这些,说八月飞雪我还相信。

后来我发现,父亲的头发白了,是南方早到的雪。

(翻到照片才发现我记忆出现了错乱,可能我不愿意承认,原来父亲的背影并没有我潜意识里的那么高大。)

二等奖

《我清楚的“看见”你》

作者/24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 高羽诺

空气里沾满了湿气,周围寂静的可怕。我低着头跟在大人们的身后一步步踩着石头阶梯往上走,一步、两步、三步,仿佛没有尽头.....在岁月流逝的五年里,总会有一些瞬间如同穿越时空的阻隔,带我回到曾经的这片土地,让我看见,那些关于爷爷的记忆......

故乡那条小巷,狭窄而悠长,两旁是斑驳的灰墙,爬满青苔。坐在巷口的阿姨婆婆们操着一口乡音聊天剃海蛎,地面铺满被路过的摩托碾碎的海蛎壳,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湿润的地面上,映在海蛎壳上好似破碎的银河,也照亮了那条通往家的小巷路口。我总能从窗外看见爷爷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巷子里,他或是手提塑料袋,从市场归来,袋里装着第一批捕捞上来的渔货;或是手拎尿桶,走去房屋楼顶那块自己开辟的菜地间劳作。爷爷的背影,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坚实而可靠,给了小时候父母在外地工作的我无尽的安全感。

在我童年的画布上,水彩笔是最绚烂的色彩。巷子口进来的第三户人家开的是个专门教小朋友作画的画室。那时的我五岁不到,家里捉襟见肘,虽穿得暖吃得饱,但无力支付这笔额外的兴趣爱好费用,于是乎小小的我只能装作不在意的模样,一次次偷溜出门,来回经过那个总敞开着一扇铁门通风的画室,羡慕里面的小朋友们。

当我偷溜出门终于被爷爷发现的那个下午,责怪声和打骂并没有想象中向我袭来,他语气淡然,平和的叫着我的小名,问我:“ 是不是想学画画?”,我呀,我清楚记得我不想承认,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赌气着嘴硬道:“家里太无聊了出来找朋友玩。”爷爷自然没信,他隔天便带我去镇上的超市买了一套水彩笔,没有画纸,他就纵容我在他那厚厚的电话 簿上涂涂画画。

如今我二十一岁,早已跟着父母离开故乡在大城市定居读书,人生的画卷上许多过往就如同水墨画中的轻描淡写,逐渐模糊到只留下淡淡的痕迹。然而,有一件事却掀起我内心的波澜,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是三年前的除夕夜,我们照例回老家那天家里来了客人与我们一同过年,容不下那么多人住宿,我便久违地和奶奶睡一间房间。那时房间里头黑漆漆的,我凭借着客厅微弱的灯光把挎包一扔,甩到床上,转手拍向墙壁上的开关,可传来的是一阵冰凉的触感,我又往左边摸了摸,没有,往右边探了探,还是寻不到灯开关。我侧过身,眼神迷茫地看向那面墙壁。就在那一刹那,我的身体仿佛被时间定格,从头顶到脚趾,仿佛被拉回到了遥远的过去。我的鼻尖一酸,缓缓地伸出手摸向那个只到我大腿高度的灯开关。

这是爷爷为我改的开关,是小时候的我伸手就能够到的开关,这个灯开关直到现在也是曾经的模样。一瞬间,我“看见”了我被爷爷奶奶夹在被窝之间眯着眼半梦半醒,他们打趣我,要我下床去关灯,等我重新钻回被窝,他们用手捂着我冰冰的脚掌,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用不同的语调重复说着一句晚安。那一刻,我仿佛重新感受到我淡忘了的无声却强烈的爱......

空气里沾满了湿气,周围寂静的可怕。我低着头跟在大人们身后一步步踩着石头阶梯往上走,一步、两步、三步......终于走到了最高处,这里是爷爷的祖宅。我往前走,周围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我,我无措得仿佛耳朵听不见任何声音了,只有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我似乎感觉到有人拉起我的手,轻轻对我说“爷爷就在里面”,这一瞬间,我“看见”了在医院里见爷爷的最后一面,耳朵响起的只有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要阖家幸福。我回过神,爷爷的棺材就这样猛地撞进我的眼里,我怔愣了许久才清楚的感知到,我再也没有爷爷了。

如今爷爷已经去世五年,家里没有爷爷的身影但却处处是他的痕迹——故意做低的开关、锁起来的石榴味硬糖、色彩斑斓的水彩笔、白墙上的公主贴纸,收在抽屉里的电话簿、客厅的躺椅、一起去海边挖的花蛤,想故意吓唬我,给爸爸妈妈打电话的老式座机......时至今日,我仍能清楚的看见爷爷那对我无声又强烈,永不会抹去的爱。

二等奖

《垃圾桶》

作者/22艺术与儿童教育学院 苏琦芳

悲!结束了漫长的假期回来后,陪伴了一年半有余的垃圾桶不见了。兴许是某个大风天,舍友去上课后给山里的邪风卷走了,也可能是被已经不在这儿工作的宿管阿姨,当无用的垃圾给丢了去。垃圾桶也是需要人来照顾的,像我这么离去一年,不往里丢东西,也不日常清理垃圾,把它往那一搁,总难免积了灰或被风给卷倒,此时此刻,容纳垃圾的它,便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垃圾的一部分。这样一想,倒不会感到难过了,它离开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遗弃嘛!可宿舍生活又不能没有它,选个跟之前一样的,还是挑个不一样的,这又是愁了。

几年前似乎兴盛过垃圾分类的风气。小区下面立了一版又一版的告示,宣传栏上新的粉底黑字告示叠着旧的告示,一层又一层,新的那层上有“垃圾”“分类”的字眼,没细看,因为旁边的垃圾桶揭示了答案。比起那些个不喜欢把话说通俗,又含着莫名腔调的告示来,这新换的四四方方的垃圾桶,和上面漆着的大字,更醒目易懂一些。

有时候,真想揭了这告示,它总会引那些个老人,抱着猫的,牵着狗的,跑步回来的,提着菜的,推着婴儿车的,围着,谈着,用手指着,点两句。不堵路,也不吵闹,就是放学背着书包回来,他们的眼神会直勾勾地挂身上来,也想给我做分类呀。毕竟他们有孙子孙女,我又穿着校服,有子孙不是我这身,学校比我的好,那头颅就仰起几分;是我这身的,会念着自己的子孙早些回来了,我定是那留堂或是瞎逛的;比不上我这身的,就打量着,那皱得快缝起来的眼里,飘着夕阳呢。不过也不用我揭,来阵风雨,它就不行了。垂在那由风荡,若没有什么新的要事,可得看它破落好一阵,不过也好,它就是贴着前辈的残骸在这展示的,那尝尝它前辈的待遇,也在所难免吧。

又过了几天,偏偏是风又来急,雨又迅,它撑不住,跌地上了,像个被卡车碾过的人,看见了得绕着走,不然不小心碰上了,这粘糊的东西,准给鞋子沾了腥。我想,这有点可怜的玩意,要是拿根棍子给它挑起来,该丢哪个垃圾桶里呢?当这样想时,这告示的目的就达到了。站在垃圾桶前,就觉得,似有可无的话语,还是不如这垃圾桶来得实在,站在它面前,总难免要思考,我手中的垃圾,该往哪去呢?

幼时,母亲让我带垃圾下楼丢了去,我惶恐地跑了回来。不知是哪个人,家里养的猫死掉了,就用个红塑料袋包着,给丢进垃圾桶里了。估计也是嫌弃,看上去像是甩进去的,猫爪子和头都漏在外面,被其他红的、黑的、黄的塑料袋给压着,颇有种死不瞑目的痛苦感。

当时哪懂人与宠物之间的巨大隔阂,就只懂这玩意之前该是活的,这惨样定是死翘翘啦!给我吓坏了,问阿妈,我以后会被丢进垃圾桶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只是那模样着实凄惨,害我接下来有一阵子出门都得绕道多走一段。那垃圾桶是每天一清,昨天看到的尸体,今天肯定就没了,但还是得绕着走,我怕啊,怕有很多条命的猫哪天从里面扑出来,抓我挠我。

后面随着时间推移,这阴影也就消散了,比起在垃圾桶里见过弃婴的人来说,我还是幸运的吧。

所以该说,有些东西,活着就是为了讨好主子,死了就被丢进垃圾桶里去,可悲啊!因此我觉着我养的宠物若是死掉了,就该为它办葬礼,但总没有这个机会。养了一对鹦鹉,被野猫给叼走了,准是那只死猫来报复了,可怕!尸体都寻不着,也就不想为它们办葬礼了。或许这就是人所追求的完整性,完整地来,也该完整地走,不然棺材里空位太大,会寂寞吧,烧出来的灰也缺斤少两,会不诚啊。

近来,友人meiyoung在备考研究生,每天都泡在北方城市的一座图书馆里,偶尔会传来一些简讯。

“今天图书馆,有个女的,给她男朋友送了一束花。前几天,有个女的给她男朋友送了一朵花,那个男的:谢谢你!”

“我可以给你送白菊花。”

“不用了,我不缺花,你留着放你坟前。”

“所以咋了。”

“很少见,女的给男的送花,而且连续不到几天,都在图书馆。”

“羡慕了,我这辈子还没收到过女生送我的花。有时候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我站在阳台上抽烟,总能看到捧花的男生往校外去,捧花的女生往校内来,偶尔被丢进垃圾桶的花也有,在垃圾桶里很扎眼。”

“哈哈哈哈哈哈,乐死我了。”

“毕竟花束的保质期太短了,送礼物真的很麻烦,大部分时候想不出来,就送花吧。你别说,给我送花圈我都会开心。”

“可以,你想要什么款式的,我给你看。”

“我大限将至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告诉你。”

花有花语,却不忠贞啊。今年毕业季回校一趟,路过一栋女生公寓,楼下绿色垃圾桶上的花开得比公园都更加盛烈。非常的漂亮,比起附近凌乱的小物件,大货物,它们不和谐,却又合乎情理。

难!送人礼物,有些是太过于简陋,拿不出手,有些是太过于奢贵,不符合年纪,思来想去,终归还是殊途同归,选了花束,要真的,会枯萎的那种。否则哪天不小心见着自己的花束被丢进垃圾桶,都不能用它枯萎了,该丢掉了这种借口来搪塞了,想来,大多数时候,很多礼物的最后去处,要么直接往垃圾桶去,要么转了好几手,也往垃圾桶去了。不过总归是心意送过去了,这要是也进了垃圾桶,哎呀呀,那可太不好了。

我本来是想在纸上作这篇的,思来想去还是用了电子档,不过还是会在纸上打一点底稿,一只手闲了,就得去摩挲纸做的稿子,不然就容易忘了自己还会写点字来着。想来以前的学生时代,总归得留点草稿纸,考试后把有点揉皱的草稿纸摊开,东找找,西找找,哎哟,这题错了!然后看这玩意就愈觉得厌恶,潦草又拥挤,学着忘了哪时看的电影里那样,双手一团,咻,啪,进了垃圾桶。

去年回去,整理自己的东西,母亲说都不敢丢,想我是个念旧的人,连一年级的课本都完整地保留着。难怪说父母伟大啊,这话我可不曾说过,但事实却的确如此。那奖励的本子摞了半人高,就是没用过,我总觉得这经了他人手,又盖了章的东西,到我手里我用起来膈应,但又不能丢了,就空置着。这些个东西会储存着一些记忆,忘了当时,就摊开一看,书上罗列的除了笔记,还有不满与青春期的多思呢。

“故梦叹红楼,累文千年前。”

自己倒也是写过这样的句子呀,当时看完《源氏物语》,愤旧时对女子之迫害,感紫式部为女子却执笔落下如此唯美句子,叹丰子恺翻译巧妙绝伦,自己在早时课文读过他,却不在生活中读过他,赞叶渭渠的评论有骨有血,这位是川端康成大部分文学的翻译者。约莫是写了两千字而已,连书附给了前座的女同学,难得可贵在文科实验班里愿和我讲话的一位。唉,自己应留个抄写,这样此时也可嘲弄当时的自己了,莫名哀愁,无缘感悲,但总归是自己的愚笨,留着,也不该进垃圾桶啊。

不在网络上过多留下自己的话语,归结起来倒也是缘于此吧。那时归家在网上瞧见一位女同学,对老师愤满不平,打出来的字不好在此复述,请各位念想一下那些个在棋牌室里,叼着烟咒骂自家妻子的丈夫吧。就这样,一位妙龄女子的身上竟然长出了男人的唇舌哩。结局当然是没过几日,便被另一位女生给状告到老师那去了,啧,这位妙龄女子则是过早地衰老了。感,在非画家的面前如此赤裸,便不是艺术了,我可是有羞耻心的。

后来那位长了男人舌的女子,还是在节日给老师送了花,希望这花能抚慰女人和女子的心吧,千万别往垃圾桶去了。

所以该说,花多珍贵啊!养它们的园丁也疲惫,该是养一批相似又标致的花咯,起初估摸着也有心思平心而待,可这些花总良莠不齐,修修剪剪,总不合心意,才发现这土壤就不够肥沃啊,有的富营养了,有的却营养不良,索性就随它去了。我总得想象,那些开得艳丽,压得枝桠下坠的花,是幸福的,一些花店老板,总会摘出那些不太好的花,给扔垃圾桶里了。还好,总会有个美丽的妇人,寻花来插花,花期虽不长,但总归有陪伴,也算是开过了。

如今也是十一月时节了,南国此时该开何种花呢?

只是又要到另一个毕业季啦!校里的阿姨,切莫忘了日日清理垃圾桶,月月清理垃圾桶,年年清理垃圾桶,正是换了一批又一批,才不会堆出臭味来呀。

三等奖

《身影》

作者/24智能建造学院 陈欣霖

乌云压过冬日里的暖阳,层层叠叠地遮住一片景天,愈演愈烈密布成为黑云。雨,要落下来了,在磅礴的雨幕,一个身影悄然踏入,我偷偷站在门后,踮着脚地踩在高脚凳上,注视着母亲远去的背影,雨实在是下大了,猫眼里又是这样模糊不清的,我就这样看见母亲渐渐消失在雨幕中。

记忆中的母亲总是一头干练的短发,干起事来又快又稳。这里青菜下锅,那已然肉香四溢,再接着把我从梦中捞出,便急匆匆出门做工去了,任由小小的我呆愣地坐在散发热气的早餐前,在母亲关门后,站在高脚凳上、趴在猫眼前,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拐角的地方。母亲总能在日落前回家,在西下夕阳的霞光里,我照例趴在猫眼前,等母亲回家,看她步步走来,然后开门制造巧遇,这是我儿时最喜欢的游戏。

我也曾好奇母亲做工的地方,她总说那里鱼龙混杂,还因年纪小而不让我同去,我定是拗不过她的,所以那日我带着早饭偷偷跟在她身后。有许多赶着上班的工人,从街头巷尾中涌出,顿时街上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在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努力辨认母亲的背影,得益于汹涌的人潮,我拙劣的“跟踪”技术才没有被发现。到了地方,我看见母亲埋头在一个大机器前,身边散落一地碎布,现在我知道那是割布机,母亲割布是个精细活,但大家伙都说母亲割布的技艺是一等一的好。

就是这样在我眼中的母亲,一个犹如女强人一般的角色,在我怕黑不敢一个人睡时,坐在我床头,窗户刻印着琥珀色的月牙,柔和了母亲严肃的脸庞,她说着安慰我的话,她说,世界上是没有鬼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的,月光照耀,小时的我也不再害怕一个人,只觉母亲像纯白的茉莉,让人安心。     

我长大了,少了小时候的黏腻。工作优先、和朋友见面,永远多过陪伴你的时间,你总是站在你买的落地窗前,在暖冬夏日、在晴雨天气,看着我离家而去的身影。

后来,我得了空,无论我怎么想努力的在猫眼中寻找母亲的身影。小时候害怕高高的树林里有坟,害怕世上有鬼,直到后来母亲也躺在了里面,我就再也不怕了。母亲就此消散于人世了。       

现在明白,真正的离开可能只因一些小小的变故,人就像这海里的鱼,是顺着海浪游的,但是大海就在身后,所以要记得回头看,才能看到属于你自己的世界。人的一生总是会不断的忘记很多,又时常想起很多,细枝末节太多,在记忆的角落生灰,但不要忘却最亲近的人,要常会怀念所逝去的,也要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三等奖

《看见》

作者/24人工智能学院 何锦涛

在城市的喧嚣中,我每日匆匆而行,眼中唯有目的地,却忽略了太多沿途的风景。直到那次偶然的驻足,我才真正学会了“看见”。

那是一个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街边的角落。我被一阵悠扬的二胡声吸引,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坐在那里专注地拉着二胡。他的面前放着一个破旧的碗, 里面有些零散的零钱,但他似乎毫不在意,只是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他的手指粗糙且布满老茧,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情感。二胡的琴身已有些磨损, 却依然在老人的拉动下发出动人的旋律,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不易。从老人那微闭的双眼和陶醉的神情中,我看见了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这种热爱超越了物质的匮乏,在这繁华都市的一角独自绽放。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一个老旧的小区。在小区的花园里,有几个孩子在玩耍。他们的笑声清脆响亮,在空气中回荡。一个小女孩正蹲在地上,仔细地观察着一只小蚂蚁。她的眼睛紧紧盯着蚂蚁的行踪,脸上满是好奇与惊喜。她小心翼翼地用一根小树枝挡住蚂蚁的去路, 看着蚂蚁在树枝前徘徊,然后又试图寻找新的路径,不禁咯咯地笑了起来。在她的眼中,这 只小小的蚂蚁仿佛是一个神奇的生物,隐藏着无数未知的秘密。旁边的几个男孩则在进行一 场激烈的足球比赛,尽管场地狭小且不平坦,但他们依然奔跑着、呼喊着。他们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脸上也沾满了灰尘,但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快乐与活力。从这些孩子身上,我看见了童真的无邪与珍贵,那是一种未被世俗污染的纯粹,在简单的事物中就能找到无尽的快乐。

走进菜市场,这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卖菜的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大声地介绍着自己的菜品。一位大妈正在和摊主讨价还价,她仔细地挑选着每一颗青菜,不放过任何一个有瑕疵的地方。她嘴里念叨着价格,与摊主你来我往,最终以满意的价格买到了自己心仪的蔬菜。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生活的精打细算,也有对家庭的关爱与责任。在菜市场的角落里, 有一个卖花的小女孩。她手捧着一束束鲜花,怯生生地向路人推销。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羞涩与期待,当有人买下她的花时,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那是一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光芒。 在这里,我看见了平凡生活中的琐碎与真实,人们为了生活而努力奔波,却也在这平凡中寻找着美好与幸福。

在这一次的漫步中,我看见了不同的人生百态,这些画面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它们让我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我们去“看见”的风景,只要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就能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背后的美好与感动。

三等奖

《看见孤独,亦看见爱》

作者/23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 简宇晴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岁月悠悠,季节更迭,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时光的厚重,每一缕清风都诉说着变迁的故事。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城乡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而人心的距离,却在不经意间被悄然拉远。

近来,我愈发察觉到家乡的变化。那些曾经在我记忆中嬉戏打闹的孩子们,如今都已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城里的求学之路。他们的父母,也紧随其后,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纷纷涌入那座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而我那慈祥的爷爷奶奶,却像两棵坚守在故乡的老树,默默地守望着这片养育了他们的土地。

每当空闲时候,我总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通过监控屏幕,凝视着那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家。有时候,爷爷奶奶孤零零地坐在桌前,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他们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单薄,仿佛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楚涌上心头。

我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但每当想起爷爷奶奶那孤独的身影,我的心里便充满了矛盾与无奈。于是,我开始更加频繁地通过手机与他们视频通话,试图用这种方式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每当看见他们在屏幕中露出笑容,听到他们关切的话语,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暖流,仿佛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然而,我也曾试图说服爷爷奶奶,希望他们能到城里与我们同住。但每次提到这个话题,他们总是笑着摇头,说农村生活更适合他们。我知道,他们舍不得这片土地,舍不得那些与他们相伴多年的邻里乡亲。在他们看来,农村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充满了人情味和归属感。而在那个陌生的城市里,他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找不到可以倾诉的朋友。

每次离家返校前,奶奶总会拉着我的手,眼中闪烁着不舍的光芒,轻声说道:“你们走了我就没伴了。”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明白,对于爷爷奶奶来说,我们不仅仅是家人,更是他们生活中的陪伴和依靠。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忽略了那份最真挚的亲情。

如今,我学会了更加珍惜与爷爷奶奶相处的每一刻。即使不能常伴他们左右,我也会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传递我的思念和关怀。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好地平衡学业与家庭的关系,让爷爷奶奶不再感到孤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满。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用心去感受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瞬间吧。因为,正是这些瞬间,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回忆。

责任编辑:周郭灵智
11月20日,拾光书写营发布月榜写作主题“看见”,让我们一同通过文字阐述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