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特种钢”精神 育“特种兵”人才 ——东北大学绿色智能特殊钢冶金教学育人社区团队
东北大学姜周华教授团队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构建了“党建领航—科研强基—社区浸润”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团队聚焦特殊钢冶金国际前沿,主持军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350余项,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大奖项,制定国际标准2项,实现中国在该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团队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创新打造“师长学长·共话成长”冶金名师大讲堂品牌活动。姜周华教授主讲的“亦古亦今的冶金工程”专题报告,以“四个面向”为指引,生动诠释了传统学科的时代使命;常态化开展的20余场“乐教爱生社区午餐会”,覆盖300余名学生,构建起“餐桌上的思政课”,让价值引领在师生共话学术理想、职业规划和生活感悟中自然发生。团队以“强国先锋”的担当,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科教融汇、社区浸润的工科社区育人新路径。
一、铸“特种钢”精神育“特种兵”人才
聚焦新时代思政育人要求,面向学生社区,团队创新打造“科学家精神+行业特色”双维引领体系。以传承老一辈冶金学家攻坚钒钛磁铁矿的报国精神为主线,深度融合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姜周华教授等先进典型,构建“特种钢特种兵”特色育人品牌。2021年以来持续开展主题讲座12场,覆盖学生社区800余人次,其中“首台套设备背后的科学家故事”等特色课程入选校级精品思政案例,有效筑牢学生“科技报国、钢铁强国”的理想信念根基。
“特种钢特种兵”品牌的系列教育活动
二、展绿色冶金宏图 树战略需求导向
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冶金工程及特殊钢冶金的认知与了解,并鼓励他们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不断奋斗,研究中心连续5年召开了冶金工程师生交流会,向本科生做《绿色智能特殊钢冶金研究中心》发展报告,通过“名师大讲堂”“院士面对面”等特色活动,介绍了面向东北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本研究中心的最新发展。通过系列宣讲会,学生们对专业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决心。2024年调研显示,参与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39%,近两年冶金工程专业志愿填报率增长27%,形成“知专业、爱行业、强国家”的良性育人循环。
“师长学长 共话成长”冶金名师大讲堂
三、午餐会里话成长 一站式中见初心
团队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学生学业咨询、就业指导、创新大赛指导点评等工作。如李阳、张树才、冯浩等老师积极参加的乐教爱生师生社区午餐会,师生就学业目标、职业规划以及生活感悟等展开对话。活动中,老师为同学们授业解惑,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陪伴学生成长引领学生价值导向,使桃李蓬勃而葳蕤。同时,“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的师生午餐会也让师生之间交流更为亲切,团队入驻社区,形成“浸润式陪伴、个性化成长”的社区育人新范式。
乐教爱生师生午餐会
四、班导师十年深耕 三全育人细作
创新实施“1234”学社社区班导师工作法(1名导师、2项特色活动、3阶段成长档案、4维评价体系),十年来累计选派数十名优秀教授担任班导师,开展科研启蒙训练营、冶金技能擂台赛等品牌活动100余场。所带班级获评东北大学优秀班集体等荣誉10余项,形成《东北大学冶金学院大学生精准成长手册》等建设成果,实现价值引领与学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五、首台套设备育人 产业链实习强技
自冶金学院成立以来,研究中心就承担了六门冶金综合实验的实验教学工作,将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去,并实现了冶金工程本科生实验教学的全覆盖。同学们不仅在教学工作中培养了动手能力,而且在国内首台套“加压感应熔炼”装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深刻感受到了自主研发的魅力。同时,研究中心还在每年暑假带领学生赴抚顺特钢和鞍钢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有力提升了同学们的实践和科研能力。
实验教学课
六、产学研用深融合 钢铁盟校共成长
研究中心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多次带领学生赴宝武集团、兴澄特钢、大冶特钢、鞍本集团、大连特钢、富钢集团、浙江奕鼎新材等相关钢企调研、参与科研活动,与企业共建现场教研室,创新“课题来源于产线、成果验证于车间”的培养模式。仅2024年就指导学生参与抚顺特钢、建龙集团、中冶赛迪、华菱涟钢等企业攻关项目13项,其中博士研究生路鹏冲、毛昀惬分别参与的“高氮不锈钢钝化与腐蚀机理”、“氮微合金化及其在低合金钢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分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湖南省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实现了“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育人成效。
组织学生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