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区党建新模式 培育能源报国新青年

发布时间:2025-04-28 10:39:47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党委统筹—支部扎根—党员示范”三阶联动体系,实施“指南针、地质锤、放大镜”三大工程,打造具有能源特色的“地质三件套”社区党建育人共同体,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培育“地质报国”时代新人。

一、指南针·引航:构建三全育人红色坐标系

(一)规划先行,绘制育人蓝图

学院党委将学生社区建设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构建“党建+育人”双轮驱动机制。建立社区党建领导小组,出台《学生社区党支部建设规范》《党员联系社区考核办法》,建立“功能型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责任区”三级联动机制,将社区划分为9个党建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个功能型党支部,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架构。

(二)组织创新,激发队伍活力

实施“党员先锋岗+责任区+网格化”工程,建立“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考核机制,推行党政领导、专业教师“双下沉”制度,2023年以来通过“书记接待日”“院长下午茶”等渠道解决学生诉求89项,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力量直达社区一线,形成“资源下沉、需求上达”的治理闭环。

(三)治理升级,夯实育人基础

建立“党委统筹、支部主抓、党员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制定《社区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将社区育人成效纳入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构建“问题发现-协同处置-反馈改进”机制,2024年协调解决宿舍设施更新、实验室安全等民生问题47项,学生满意度达99.6%,形成“小事不出楼栋、大事协同解决”的管理服务范式。

机关干部进社区讲党课.png

机关干部进社区讲党课.png

二、地质锤·夯基:锻造向地生长育人共同体

服务提质,践行社会责任

实施功能型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派6名学科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建立“三张清单”工作法(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累计完成社区微实事97件。开展“能源科普进社区”活动683场,累计服务时长突破10万小时,《掷地有声——青少年地球科学五维公益科普项目》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四季关爱,传递组织温度

各楼栋功能型党支部实施“四季关爱行动”:妇女节“备考鲜花赠学子”、心理健康日“地学解忧铺”、中秋“千里共婵娟”月饼云联欢、考研季“上岸能量包”。建立双导师(学业导师、思政导师)驻楼制度,将“五导融合”育人共同体(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向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融入社区生活,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服务”的常态化模式,年度服务覆盖学生3000余人次。

)科研反哺,赋能成长动能

科研功能型党支部牵头实施“向地生长计划”,创新“党建+业务”融合载体,开设“梦溪地学专家论坛”,年均开展社区学术活动32场。组织博士生党员开展“科研反哺”专项行动,累计举办“学术启航”讲座42场,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17篇。

“两会”地科说.png

“两会”地科说.png

三、放大镜·淬炼:培育能源报国时代新人

(一)先锋引领,锻造时代栋梁

组建“拾光宣讲团”,开展“地质故事进社区”32场。设立“党员示范寝室”17间,形成“一个寝室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的示范效应。实施“党员成长档案”计划,记录社区服务、科研创新等轨迹,2023级博士生党员郑超获“四川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二)文化铸魂,传承石油精神

打造“地质精神+”文化矩阵,将“三老四严”石油精神融入社区文化节、寝室文化评选,通过“岩芯里的党课”“行走的思政课堂”等载体,原创《何以为家》《光的方向》《遮不住的光》《肩“担”中国梦,心“载”石油魂》等情景剧,巡演覆盖15个社区,引导学生树立“能源报国”理想信念。2024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53%,75%就业学生选择扎根西部能源一线。

(三)品牌辐射,彰显育人实效

培育“一支部一品牌”,形成“黄大年茶思屋”“地心引力”等支部特色矩阵。坚持以各级各类“讲赛践炼”活动为风向标,在学生社区形成了16期“地科榜样说”,9期“拾光成长记”,7期“导师咖啡会”,8期“辅导员午餐会”,“拾光讲堂”,8期优秀学生进支部、2次党团课搬车间、博物馆等活动。组织“社区思政剧本比赛”优秀作品《密码》赴重庆拍摄,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长视频组全国特等奖(全国共16部)。

“拾光宣讲团”社区开讲.png

“拾光宣讲团”社区开讲.png

媒体报道.png

媒体报道.png


责任编辑:郑帅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构建三阶联动体系,实施三大工程,打造具有能源特色的“地质三件套”社区党建育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