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坊学生培养的“师徒制”和“项目助推式”
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厦门工学院文化创意创作坊(以下简称“文创坊”)在此背景下,以其独特的“师徒制”教育模式和“项目助推式”教学方式为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前期我们介绍了文创坊的发展历程和学生团队,也分享了文创坊的“坊间育人”经验和实践教学体会,发布了包括《创作坊系列报道 | 因缘而聚 携梦同行——厦门工学院文化创意创作坊发展历程》《我们的大学时光 |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力耘论坛(第14期)| 应志远:师徒制、项目式、自主性学习的实践教学体会》《力耘论坛(第41期)| 苏涵:以文创坊为典型的“坊间育人”经验》等多篇文章。
本期我们将深入解析文创坊的“师徒制”教育模式和“项目助推式”教学方式,为我校“能力培养”育人模式建设和“十二坊”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可借鉴的经验。
“师徒制”作为文创坊的核心教育模式,借鉴了传统手工艺中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将其应用于现代教育中。在文创坊中,老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角色,更是学生求学路上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实际情况,以制定和学生兴趣特长与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指导计划及任务安排。这个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以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师徒沟通和交流能力,能和学生建立积极正向的师生互动关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确保学生能在工作实践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文创坊中的师徒关系是基于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学生如想申请进入文创坊,完全基于学习兴趣,不受专业和年级限制。而这种不将专业和非专业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依据,不将外界的评价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的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和创新的平台。文创坊内,老师会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创作,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文创坊的各项工作中。这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相互平等的师徒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在“师徒制”教育模式下,教师需要持续观察并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来优化教学方法和育人模式,并以适应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准则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探索。
在教学上,文创坊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途径,激发创作灵感。在工作上,文创坊的老师投入了大量时间和心力维持团队的运作,文创坊不设下班时间,老师们会依据每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灵活调整下班时间。
教师会根据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制定下发任务的难易程度,确保每名成员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同时形成老带新的学习氛围,即新加入的同学需要听坊内的公共课程,同时各组组长再进行小规模的实践教学。一起消化所学的知识并用于具体的项目实践。
在师徒制的架构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同伴们携手合作,形成团队意识。在文创坊的活动中,学生们经常需要组建团队,并通过协作完成诸如货物搬运、展览布置、快递管理等任务。学生们需要通过分组完成各自的工作,但每个小组的工作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交织的,既有具体任务又要协助其他组的工作,例如摄影与运营、设计的协同作业等。
而在需要共同处理的事务中,团队成员都以集体为先,以团队为荣,无论是来访参观时自发讲解、摄影工作时的补位拍照,还是日常的环境维护、会议服务,这样的学习与工作模式造就了他们无需特别培训即可形成的默契与责任感。这种团队协作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于文创坊整个大家庭的信任度,以及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师徒制”的意义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共同成长和教学相长中。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这样的相辅相成也成就了文创坊运作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助推式”教学方式是文创坊的另一大特色。它通过将课堂上的理论进行细化,由概念领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建构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真实问题的互动过程,将实践与理论融合,学生通过完成实际的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项目过程及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升。
文创坊“项目助推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而细致的过程。首先,教师会下发与项目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项目框架和理论基础。坊内会根据学生情况开设工坊兴趣课,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设计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具备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作品的关键技能。
其次,学生需要主动深入市场进行细致考察,通过分析同类型方案,以真正了解项目的真实需求和潜在挑战。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设计方案,这一过程也促进了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方案预设完成后,学生们将进行思路汇报,向教师和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初步设计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指导老师将引导学生发现潜在问题,帮助他们构建知识框架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根据这些反馈,学生将进一步修正设计方案,使其更加完善,从而进行后续的设计工作。然而,作品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指导老师们还会要求学生需要根据实际应用效果,调整设计方案,以实现作品的不断优化。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项目助推式”教学方式的核心所在,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创造、融通运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文创坊的老师会根据情况分阶段布置工作任务,并进行验收。这种分阶段的任务布置与验收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项目,掌握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它还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除此之外,文创坊还将多样赛事的训练融入进了实践教学程序中。在赛事引入上,文创坊采取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不局限于学校既定的赛事分类(A\B\C),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创作类型及需求,鼓励参与各类比赛,意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和锻炼机会。在此期间,文创坊累计引入国内外各类专业竞赛超过20项,以此丰富学生的竞赛经验,并激发他们的创意潜能。
文创坊负责人应志远老师强调,学生的创作应源于内心的热爱与探索,而非单纯为了比赛而创作。因此,文创坊的学生总是先有了作品,再去寻找适合的比赛参加,这样的机制有效消除了学生的功利心态,同时也保证了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和原创性。此外,文创坊高度重视学生的每一份创作成果,不仅提供全程的指导和讨论,还在创作过程中给予监督和支持。
应老师表示,获奖,在文创坊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鼓励方式,但绝非唯一目的。应老师会经常告诫学生,获奖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创作过程中的成长与享受。这种理念的灌输,使得团队每年都能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大量获奖作品,同时,也催生了多种形式的创意作品,展现了学生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文创坊的“项目助推式”教学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几年来,文创坊师生共同参与了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吟风阁设计、弘本书店展陈设计、春山商店展陈设计、德文厦门工学院马拉松全案设计、文创坊设计、校园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等30多个项目,获得国内外奖项300余项。这些项目不仅成功实现了从创意到实物的转化,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还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项目操作经验,为持续探索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推进我校“博雅教育、专业教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建设,落实十二个学生创作实践工作坊的“能力培养”建设工作中,我们应该共同学习和思考借鉴文创坊“师徒制”教育模式和“项目助推式”教学方式,探索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