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香”约端午,“粽”享非遗——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文化大讲堂第三期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3-07-03 16:50:59

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营造“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6月24日端午佳节期间,厦门大学文化大讲堂第三期——厦门“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学生专场活动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国光二“一站式”学生社区顺利举行。厦门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魏峰、厦门文旅局公服处(非遗处)副处长苏华琦,厦门大学关工委副主任郑冰冰、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陈志伟、后勤集团党委书记杨云良、学生工作部副部(处)长高斌,厦门市天善美香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非遗传承人梁科文及来自中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德国、印度、加拿大、塔吉克斯坦、玻利维亚、柬埔寨等12个国家热爱非遗文化的中外师生共计7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学生孙昊泽和马璇一同主持。

13.jpg

合影

高斌在致辞中指出,学生社区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鼓励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社区里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也始终致力打造富有厦大特色的社区文化氛围。本次“非遗”邂逅“端午”活动,通过非遗走进社区的形式让非遗融入到师生日常生活,有利于深入挖掘厦门非遗的文化内涵,让厚重的文化资源滋养同学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利于推动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社区,走入人们生活,走向世界舞台。

3.jpg

高斌致辞

非遗文化只有走进社区,走进日常生活,才能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此次活动,在开展非遗知识图文展示、非遗知识普及等宣传基础之上,采用互动+体验的方式,让非遗文化在“手把手”间绽放新的光彩。厦门市闽南天然和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科文老师,为大家讲述了关于“和香”的背景知识,“和香”包含多种纯天然草木香料,其制作工艺遵循古法,讲究“香、形、烟、火”之韵,为增强参与感,梁老师及其团队通过手工制香机教授大家制香,让大家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

14.jpg

制香

适逢端午,梁老师还贴心准备了多种用于制作香包的草药香料,同学们拿出精心准备的布包,选取适量香料放入,一个个大小适中、外表精美、凝聚着美好节日祝福的香包便制作完成了,活动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制作和香及香包需沉心静气,细心、耐心和用心缺一不可,正如非遗文化的传承一样,需要大家精心呵护,大力参与,这样才能让以“和香”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所散发的余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15.jpg

制作香包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徐艳艳老师图文并茂地为大家介绍包粽子等端午节俗,引起一众师生的浓厚兴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其中。粽子作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其制作历史悠久,口味多样。包粽子可是一门学问,从食材的挑选,粽叶的拿捏,到粽绳的缠绕,以及如何让它在入水之后不“露馅”,这都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的。厦门大学后勤集团食堂工作人员一边为大家讲解包粽子的步骤一边示范做法,然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起初大家包粽子的手法还不太熟练,有的漏米有的系不上绳,经过工作人员的细心指导,大家逐渐掌握了包粽子的方法,不一会儿,漂亮的粽子就成型了。这些粽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文化传承与延续的缩影。

16.jpg

包粽子

本次“文化大讲堂”由厦门市群众文化学会、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管委会、厦门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厦门大学后勤集团主办,厦大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团委、厦门天善美香业有限公司、厦门大学翔安“一站式”学生社区丰庭、国光工作组协办。活动将端午文化与非遗相结合,立足学生社区,推出端午非遗系列活动,不仅增添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还让中外师生了解和体验到厦门非遗文化,对非遗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未来,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将依托“文化大讲堂”这一品牌,整合各方资源,持续开展传统节俗及非遗活动,让更多的人在节日中回归传统,让非遗等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以更新、在年轻学子身上得以延续。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王田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6月24日,厦门大学文化大讲堂第三期——厦门“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学生专场活动在翔安学生社区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