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第六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决赛中,人文学院青年教师胡晓帆获得文科组一等奖。胡晓帆的成绩不仅源于她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懈追求,还有她对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
胡晓帆,对外汉语教师,主要负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和讲授。她所讲授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设置在大二上期,但对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而言,他们通常在刚入学时就认识了这位“福老师”,原因是——这位老师开!直!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认识一下这位开直播的“福老师”
胡晓帆给自己的微信起名“福老师”,这个名字来源于做线上分享时同学们取的昵称。“一开始只有一部分同学这样叫我,慢慢地大家都这样叫我,我也就欣然接受了。”胡晓帆说。比起“福老师”这个昵称,胡晓帆更看重的是给同学们做线上分享的过程以及他们的收获,她希望成为一位能为学生带来幸福感的老师。
2017级新生入学不久,胡晓帆就邀请了四位高年级同学给新生们做线上分享。通过网络直播间的形式,四位高年级同学分别从“如何学好英语”“如何平衡学业与兴趣”“如何通过阅读拓展视野”及“如何管理好大学生活”四个方面结合具体事例谈了自己的感悟。这次分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几位学长学姐的分享非常实用,当时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英语的确对我们未来发展太重要了,所以我一定要把英语学好。”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崔悦说道。
胡晓帆的直播间
在胡晓帆看来,线上分享可以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补充,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胡晓帆说:“让学生来做线上分享的优势有两点:一是方式比较灵活,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而且利用线上直播APP,分享的内容可以多次回顾;二是学长学姐的分享会让新生觉得更‘接地气’,也更乐于接受。”
直播间授课
其实,胡晓帆组织的线上分享最早是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三的同学们进行的。通常到了大三,同学们普遍会遇到就业或考研的选择,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胡晓帆就想到利用线上分享这种方式,邀请往届学长学姐来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在读本科的时候,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因为我们的专业比较新,可供参考的经验不多。当时就特别希望有前辈能提供工作或考研方面的指导,”胡晓帆说,“但那时技术条件还不成熟,无法在集中的时间,把不同的地点、不同发展走向的同学集中到一处,且分享的内容也无法长期保存、反复利用,那时没有这样的平台。”
来到西华工作后,利用新技术,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专业分享就成了胡晓帆积极推动的一件事。几年下来,胡晓帆组织的线上分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不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许多其它专业的同学也从这些分享中受益匪浅。
“这样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观看分享的同学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或深造或就业,在若干年后他们又可以以前辈的身份成为分享嘉宾,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学弟学妹们听。这可能比老师的介绍更有真实感和影响力。”胡晓帆谈到。
重视实践,强化技能
胡晓帆负责了一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工作。在她看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一般理论,还要通过教学实践获得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在主讲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要素教学》等课程中,胡晓帆着重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要求同学们不仅懂理论,还要会实践。每学期开学,胡晓帆会组织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课型、集体备课、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并在每学期的最后几周上台试讲。虽然内容很多,但同学们的收获是丰富的。
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陈燕说:“之前我去面试汉语老师,就被要求上台讲课。有了之前的经验,我上台时胸有成竹,发挥稳定,这些都归功于胡老师平常课堂上对我们的要求和锻炼。”
不仅如此,胡晓帆也积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走出去”,进入真正的对外汉语课堂。数年来,胡晓帆基本每年都要承担一部分面向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的汉语课,于是,她利用这个机会挑选了一批同学担任自己的助教,在课堂上实景观摩并承担一部分语言活动,同时也会安排一些学生担任课后一对一辅导老师,使他们能真正学以致用。
校内的机会有限,胡晓帆就积极收集校外相关资讯。她说:“从台下到讲台的距离很近,但如果缺乏实践历练,你与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间就隔着一条鸿沟。”在得知本地有大学招聘汉语主讲教师后,胡晓帆迅速把消息转发到几个专业QQ群里,鼓励同学们积极尝试,并亲自指导了所有人的面试备考。最终,有5名同学成功通过面试,成为该大学的汉语老师。
当一学期的教学任务结束后,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舒钰涵说道:“这次教学经历对我的提高是全方位的,要特别感谢帆姐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
说起自己的学生,胡晓帆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说:“记得我2016年生日那天,当下课铃响起的时候,13级汉教的同学们集体为我唱了一支生日歌。那一刻,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这是我十分难忘的回忆。”
充分准备,教学相长
2014年,胡晓帆就参加过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那次比赛,胡晓帆进入了决赛,但由于经验不足,成绩并不十分理想。再次参赛,胡晓帆变得更加沉稳,对课堂的把握也更加自如。
在胡晓帆看来,上课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充分的课程设计,有取舍、分主次。针对讲课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胡晓帆还做了多种预案。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准备讲课比赛的过程中,熬夜改课件对胡晓帆来说是家常便饭。所以,当比赛结果公布后,几位对讲课比赛一直关注的同学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惊喜,舒钰涵说:“讲课比赛结束了,这样帆姐就不用熬夜了,可以好好休息一阵子。”
事实上,胡晓帆对讲课比赛的把握不光因为提前做好准备,更多还是在平常教学中的不断积累。胡晓帆的课堂是开放式的课堂,她不喜欢将自己的课堂变成一个“讲经场”,她希望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
胡晓帆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有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进行能力架构。”在《跨文化交际》这门选修课中,她提前让同学们在课后观看电影《刮痧》,并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思考其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到了课堂上,再由同学们上台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胡晓帆对观点进行分析、点评。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讲台上的表达能力,也发挥了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思考。
胡晓帆特别强调“教学相长”的作用。她说:“随着社会的进步,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完善,老师不再是信息的唯一占有者,现在学生已经可以自主地去获得各种信息,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如果不想被学生‘拉下神坛’,就要求老师时刻以一种学习的心态去教学,在把信息分享给学生的同时,也从学生那获取反馈和灵感。”
孟子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对胡晓帆而言,能参与、帮助、见证同学们的成长,是非常幸福的,作为教师,她始终认为这种幸福感远大于成就感。也希望,这种幸福能一直陪伴着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