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主体意识,构建共治格局 ——天津仁爱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创新实践案例
天津仁爱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要求,以“党建引领、师生共治、五育融合”为核心理念,针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重形式轻参与”问题,聚焦“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构建了“组织共建、活动共融、评价共促”的社区治理生态。通过健全学生自治组织、创新实践载体、完善激励机制,形成了学生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模式,打造了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社区育人样本。
一、组织体系:三维赋能,织密社区自治网络
(一)党建引领“强根基”
成立学生社区党员工作站,以楼栋为单位设置“党员责任区”,选拔优秀学生党员担任“红色网格员”,开展“党员亮身份”“微党课进宿舍”等活动。实施“党员先锋岗”值班制度,自主制定管理规范,通过“我为同学做件事”“宿舍走访”等有效举措,实现学生需求零距离响应,提升学生社区服务质量,实现党建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二)自治组织“拓主体”
构建“1+N”学生自治体系:“1”即校级学生社区自治委员会,下设思想引领、生涯规划等5个专项部;“N”即覆盖各楼栋的院级学生组织。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每周入驻社区常态化开展活动,党团“科创共建”、生涯“职”点迷津、学业“脑力全开”、健康“运动燃脂”、心理“压力清零”等活动均由学生主导落地。
(三)导师入驻“提效能”
实施“双导师进社区”计划。领导力量下沉,定期走访座谈,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组织对话活动,广泛收集建设建议,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专业力量加持,构建教育教学联动机制,班主任和专业老师深入社区,开展班会和专业课答疑,实现“成长服务零距离”。
二、活动体系:三阶驱动,激活成长内生动力
(一)成长赋能“筑基”
打造“社区成长力学院”,下设“仁知学坊”与“仁动工坊”,构建学习与健康双轨育人平台。“仁知学坊”聚焦智慧学习场景,设置沉浸式自习区与智慧研讨空间;“仁动工坊”践行“健康校园”建设目标,构建健身区与趣味运动空间。通过空间功能升级,已成为学生第二课堂主阵地,形成“学在仁知、动在仁动”的全天候成长生态,有效推动五育融合的育人实践。
(二)文化浸润“塑魂”
实施“三节”社区教育行动,利用宿舍文化节营造学生成长发展新环境,浓郁社区文化育人氛围;依托就业创业文化节,通过校友面对面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打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规划的新平台;以文体艺术节为抓手,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打造“50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圈”“500米文体运动体验圈”。
图 1“经”心打造 “管”理之家经济与管理学院首届宿舍文化节
图 2 经彩青春Π之校友季-第一期
(三)实践育人“砺行”
推行“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将校园禁烟、垃圾下楼督导、朋辈心理帮扶、单车助摆、反诈宣讲等公益劳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学校近50%的校园环境卫生由各学院划片管理、学生轮流负责,引导学生“会劳动”,学生年均参与校园环境维护等实践超8000人次,实现“劳动砺心志,实践育仁才”的育人闭环。
三、评价模式:三链协同,构建长效反馈机制
创新构建“成长积分链-荣誉激励链-动态反馈链”三链协同机制,形成“精准识别—动态优化—闭环提升”的育人反馈体系。成长积分链以“成长画像”为核心,设置“基础学分+实践学分+创新学分”三级进阶模型,实时记录学生成长轨迹。荣誉激励链打造“仁爱星章”荣誉体系,设立“笃学之星”“力行先锋”“创客达人”等多元奖项。动态反馈链建立“学生-社区-学校”三方联席机制,设立“成长优化站”,由专业导师针对短板提供定向辅导。
天津仁爱学院通过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真正实现了从“学校管理学生”到“学生赋能社区”的范式转变。未来将持续深化“五育融合”育人实践,让“一站式”社区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