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融五育 社区育新人——山西师范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践与风采

发布时间:2025-04-17 15:38:50

山西师范大学行知社区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切入点,聚焦激发“学生主体性”。创设八大主题服务站、实施五育融合实践工程,推动学生从“被动受益者”向“主动建设者”转变。

着力打造“需求导向、知行互促”育人矩阵,覆盖近万名学生,构建“党建引领、五育互嵌、师生共治”的育人新生态。深耕“学雷锋,送温暖”小组思政工作精品项目,以“支部+社团”模式孵化助农、宣讲等品牌,形成“服务+成长”双向赋能实践标杆,彰显社区育人深层价值。


一、以行知精神铸魂,构建育人新生态

在“三全育人”改革背景下,社区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生为本,知行合一”理念,依托地方师范院校优势,下设10个二级社区书院,覆盖9000余名本硕学生。通过动员团员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开展第二课堂、辅导员工作室入驻、学院协作等举措,构建“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言行督导、生涯指导”五位一体育人体系,打造出“服务有温度、成长有深度、实践有广度”的育人新格局。

1.jpg


二、八大服务站协同,赋能学生成长

行知社区搭建起以一站式学生服务站为主体,融合八大站点的育人全程服务网,系统形成了“需求导向、多元协同、知行合一”的育人路径。

一站式学生服务站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集成事务办理与答疑解惑功能,指导和连接其他分支站点。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美育灵感创作站借经典诵读等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家素质培育站通过读书月等活动构建“学-讲-赛-践”培养链,培育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身体素质加油站推行常态化锻炼计划,营造运动氛围;创新创业工作站联合校内外导师开展双创培训,搭建全链条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心理健康辅导站构建三级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心理支持。同时,社区融入辅导员工作站,通过“学院辅导员—班级骨干—学生”的协同机制,开展谈心谈话、学业帮扶业务,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各站点之间协同合作,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五育融合实践,社区成果显现

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行知社区系统构建起“五育互嵌、知行互促、师生互动”的实践体系。创新融合课程、活动和场景,推动“五育并举”迈向“五育共生”。

1

德育铸魂

举办超60期“红烛讲堂”,邀请优秀教师、校友分享育人故事,融入教育家精神,强化师范生职业使命感。

2

智育强基

打造“考研指导”“就业指南”等品牌,搭建学业、竞赛、生涯指导模式,助力专业成长。

2.jpg

4.jpg

3

体育健体

依托常态化体育活动,倡导“终身锻炼”,培育坚韧品格与团队精神。

4

美育润心

借艺术展演等活动,鼓励创作,融合美育与德育,提升审美和文化自信。

5

劳育砺行

组织“涂白护树”等劳动实践,引导践行劳动精神,做到知行合一、担起责任。


四、学生长效参与,激发治理活力

紧扣“学生主体性”核心,构建“制度保障—平台支撑—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社区治理生态,形成“学生长效参与”可持续发展格局。

“三级联动”自治模式

构建“社区-书院-楼栋”三级学生自治体系,搭建学生自治委员会管理平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项目化+学分制”驱动机制

社区将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推行“项目负责人制”,支持学生自主策划,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成长积分”评价体系

建立涵盖思想素养、实践能力、学业表现等维度的综合评价机制,营造“以参与促成长”的良性生态。


五、打造榜样团队,发挥引领作用

“学雷锋,送温暖”小组,作为行知社区育人成果典型,以“支部+社团”机制,驱动“党建+实践”,搭建实践育人的“大思政课”。至今累计开展超30项服务项目、万余次活动,服务超18万小时,培育出爱心助农、爱心助学、理论宣讲、推普助农等品牌,被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等权威媒体报道200余次。

爱心助农实践团拍摄的文旅宣传视频播放量超600万次,服务覆盖山西10市25村,惠及群众12921人;爱心助学团队累计组织14071名志愿者,以“线上课堂+线下支教”模式,为12312名留守儿童等群体提供教学、心理辅导等服务,授课超12万课时,志愿服务时长达16.3万小时;理论宣讲实践队开展80余场主题宣讲,原创视频被140余家单位采用,覆盖8000余人次;推普项目组在大同平城区、忻州定襄县等地开展100余场活动,惠及群众1万人次。“学雷锋,送温暖”小组凭借卓越的实践成果,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实践样本。

未来,行知社区还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强化数字赋能,拓展实践场域,致力打造特色、温暖、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区标杆,为高校育人工作贡献更多师大智慧。


责任编辑:王梓歆
山西师范大学行知社区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切入点,聚焦激发“学生主体性”。创设八大主题服务站、实施五育融合实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