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学:“三融”育人实践,构建全员协同育人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6-12 14:56:19

天津城建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师生融通、学创融合、和谐融洽"的"三融"育人模式。学校以党建引领、思政筑基、专业赋能为抓手通过多支育人队伍下沉一线实现师生全方位互动,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打造"专业教育+创新创业"育人链条,以文化浸润为纽带营造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家文化"氛围,形成了师生零距离互动、产学研深度结合、校园和谐共生的育人新生态。

一、师生融通:打造零距离育人共同体

学校党委将"队伍入驻"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制度保障先行。学校制定《学校领导深入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方案》《天津城建大学教职工联系学生工作方案》,推行党政领导干部、辅导员、专业与管理服务教师包联学生机制,为10—15个学生匹配1名教师,精准、高效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科研、生活、发展等实际问题。二是阵地融合赋能。学生社区建成18个辅导员工作站、5个青年博士教师驿站、1个研究生导师工作站,统筹各类育人力量深入社区、进站工作,通过“书记有约”“师生面对面”“建园漫谈”“德育导师进社区”等特色活动,体察学情、关爱学生,做好学生“引路人”。三是师生共治增效。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入驻书院,协同“一站式”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共同参与书院社区的运行和管理,搭建网格化管理体系,2024年联合社区“雷锋岗”志愿者开展宿舍安全巡查、卫生评比等活动50余次,真正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形成“问题发现-反馈-解决”闭环管理。

1.制度保障先行,阵地融合赋能.png

2.思政力量深扎根,心理护航全覆盖.png

二、学创融合:构建产学研育人生态圈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推动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深度入驻社区,打造“学业指导-科研实训-生涯规划”全链条育人体系。一是名师矩阵驻点指导。特聘国家级顶尖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导师90人,实施“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 并遴选首批“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人员45人, 2024年开设学术交流讲座共235场,研究生参加省部级及以上学生科技竞赛130余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产业赛道、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等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达138项。二是校企协同提质增效。在学生社区打造科创赋能高地,把科创企业引进社区,将众创空间搬到宿舍楼内,将师生科创团队与入驻企业有效联结,目前已有包含天开高教科创园高端科技人才在内的28位校友导师及数十家科创企业常态化入驻,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全的创业一线实战课程,鼓励学生以团队项目制形式申报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实现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的一站式集成。三是就业服务精准赋能。全员联动,构建就业工作“大格局”。广开渠道,拓宽就业岗位,积极开展“一届三季”就业护航行动,持续以“学校+学院”“线上+线下”“大+小”相结合方式开展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专场的招聘活动731场,7947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全年走访用人单位607家、拓展岗位1625余个,访企拓岗转化率达18.70%。深化就业观教育,启动“就创业‘赋能助航计划’”系列活动。打造“筑心”生涯工作室,拓宽就业指导维度,为广大学生构建一个温馨、专业、高效的生涯发展平台。开展“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就业帮扶,将就业教育融入课程思政,43名毕业生入选“三支一扶”,实现个人成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5.就业服务精准赋能,产教融合育匠心.png

三、和谐融洽:营造家文化育人氛围

以辅导员队伍为核心,构建“驻楼+联动”的思政育人网络,实现思政工作“零距离”。一是双辅导员协同驻楼。推行专职辅导员与学生同住、兼职辅导员全天候”驻楼办公的“双轨制”,依托学业问诊”“简历门诊”“π对话”“辅导员说”等互动形式,覆盖学生18000余人次/学期精准解决学业、心理、生活等问题800余项。二是心理护航全覆盖。社区设立“心灵驿站”,配备5名专职心理咨询师,2024年开展团体辅导976场,开展心理主题班会1016场,个案干预5例,危机事件化解率达100%,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覆盖率100%。三是朋辈引领树标杆。组织“红旗班”“青马学员”“卓越研究生”等社区学生组织多形式、多维度开展朋辈课堂,每年开展“城大青年说”“追光计划”等活动400余场次。书院每年评选党员、学风、就业、文明等系列标杆宿舍100余间,示范引领书院制学生社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3.朋辈引领树标杆,师生共治增效.png

4.专业力量聚一线,名师矩阵驻点指导.png




责任编辑:柴庆凯
学校创新构建"师生融通、学创融合、和谐融洽"的"三融"育人模式,形成师生零距离互动、产学研深度结合、校园和谐共生新生态。
本育人号是天津城建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工作自媒体宣传平台,用于全方位展示建设进展情况、特色做法、典型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