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融创·生态赋能:新时代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共同体构建与实践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构建“五维协同”育人体系:党建中枢引领、先锋矩阵支撑、活力场域赋能、智慧服务筑基、安全屏障护航。通过组织力提升工程培育红色引擎,首创三维育人载体与特色育人场景,创新网格化治理与数字化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一核五维三联动”校本范式,将学生社区打造为思想引领新高地、成长服务综合体和平安校园示范区,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可复制实践样板。
一、党建领航,构建社区“中枢神经”
构建“双核驱动-三级贯通”治理体系。学院成立党委书记与院长双挂帅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推动党建与思政、文化、教学、科研育人协同发展。院领导深入社区一线倾听学生需求;系部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定期调研,将学院发展理念、学科优势等融入社区建设;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推动管理及服务力量扎根一线,夯实社区治理基础。
院领导深入社区
深化“功能型党支部+成长导师”双元融合机制。构建“党委统筹-功能型党支部扎根-成长导师网格”三级思想筑基体系,打造“1+3+N”高职院校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范式。学院党委为“1”个核心枢纽,常态化开展“书记面对面”“院领导接待日”等活动;搭建双元育人党支部、润心行动党支部、青志服务党支部“3”大功能型分支,划分“N”个微网格党小组,社区党员担任“网格指导员”,实现“社区空间100%覆盖、育人需求100%响应”。
“院领导接待日”座谈活动
打造“红色矩阵+数字思政”浸润场景。各系严格对标教育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提质增效指南》要求,制定社区活动实施方案。通过构建功能型党支部组织架构,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推动党建与社区育人融合;系统开展红色文化浸润工程,以党建引领赋能社区治理创新,培育时代特色的价值导向与文化生态。
二、力量下沉,锻造社区“先锋矩阵”
实施“六维导师制+社区辅导员”全员育人工程。全面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722 名导师与 1919 个宿舍精准结对,学生成长导师分为思想沁润导师、学业发展导师、职业规划导师、心理健康导师、生活成长导师、劳动技能导师六大类,全面覆盖思想引领、学业指导、职业素养、心理调适、成长服务和劳动技能六大方面的学生成长指导体系;精心组建社区辅导员队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指导与发展服务。
我和导师面对面”活动
搭建“科创团队+企业工作站”双链赋能平台。各系聘请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组建导师团队,通过定期交流指导学生在科研训练、技能实训等领域发展。系统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队,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工作站,形成行业技术研习与真实项目实训的实践育人体系。依托项目化运作机制培育创新能力,构建“以赛促学”技能提升体系,学生在国际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奖736项,80%以上学生实现订单式培养,有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贯通“社区-企业-岗位”职前培养路径。积极搭建“校园—企业—社区”一体化就业创业平台,导师们凭借丰富的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精准的职业规划指导与实习就业机会,日常开展模拟招聘会、创业路演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求职竞争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6%以上,学生创业项目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奖项23项,孵化出12个创新创业实体。
导师指导学生绘制生涯彩虹图
三、多元共育,构筑社区“活力场域”
构建“非遗+思政+书香”文化浸润空间。打造党建活动室、红心驿站、智慧健身房、社区大讲堂等多样化功能空间,开辟“非遗+科技”文化浸润空间,将儒家文化融入社区设计,开设鲁锦编织等非遗技艺课程。构建“六季百场千日成长”活动体系,举办“社区文化节”,开展“跃动青春,运动打卡”活动。创新设计“行走的党课”系列教育活动,辅导员入驻社区开展“启智·润心”辅导员沙龙品牌活动,强化学生思想引领;通过经典诵读、电影赏析等实践载体,学期制书香社区建设机制,形成经典研读与文化讲坛相结合的浸润式育人场域。
学生社区文化节
完善“五级联动+智能干预”心理护航体系。大力实施心理健康六维工作计划,扩建心理健康中心,建设“五感心花园”等设施,举办素质训练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在社区打造“心灵氧吧”减压空间,配备VR情绪调节设备、生物反馈仪等智能工具,实现心理筛查覆盖率100%、重点个案跟踪率100%。全员辅导与精准帮扶融合,通过“观心系统”数据分级实现个性化支持;构建“学校—系部—班级—宿舍—学生”五级联动机制,建成10个特色心理辅导站,培养60余名国家心理咨询师,每年培育朋辈队伍500余人。
创新“三阶递进+学分认证”劳动实践模式。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组建由企业工匠、非遗传承人、辅导员、校内专业教师构成的劳动技能导师团队,充分发挥导师专业优势,构建“三阶递进”劳动育人模式,推动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在基础层建设中,全校划分“济职匠心”社区劳动区217个,将校园划分成20个劳动实践单元,并为每个区域配备专属劳动技能导师。将社区环境卫生整治、设施维护等日常劳动纳入“劳动教育”学分考核体系,实现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精细管理,擦亮社区“服务名片”
升级“数字平台+暖心行动”服务标准。组建专业化物业团队,完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物业技能竞赛与暖心服务活动。优化门卫、保洁、巡视、维修等标准化流程,依托“今日校园”“随手拍”平台实现线上报修与隐患排查的闭环管理。在开学季、毕业季创新开展爱心托运行李、衣物缝补等特色服务,以精细服务传递人文温度。
打造“匠心服务+公益实践”育人品牌。健全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系统组建了9支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有序组织社区环境优化、电脑义诊、眼健康检查和护眼宣传、爱心缝补等“匠心筑梦・志惠社区”公益性实践项目,通过服务学习模式深化劳动教育内涵,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着力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新时代青年。
五、风险防控,筑牢社区“安全屏障”
强化“三防协同+场景模拟”智慧安防体系。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联动体系,安装智能门锁、人脸识别闸机等安防设施,运用智能控电系统实时监控用电安全;建设安全教育体验馆,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体验式安全学习场景,常态化开展消防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健全“四级网格+接诉即办”应急响应机制。构建学生参与的“四自”社区网格体系,在学院—系部—班级—宿舍四级设立安全信息员,协助开展定期宿舍安检、矛盾调解、隐患排除等工作,同时负责网格内的学生服务管理、心理疏导、舆情监控及应急事件处置,完善校园安防体系。依据月度防范重点和年度安全工作要点制定教育计划,实施全覆盖常态化安全教育。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德技并育”核心理念,通过五维协同体系整合教育资源,破解传统职教育人要素离散化难题。依托价值内核重构与育人场域再造,实现文化传承与技能创新的有机统一。该模式以主体协同、资源融通、时空延展三维创新,弥合价值培育与技术习得的结构性割裂,构建起全要素育人长效机制,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兼具文化厚度与实践张力的职教范式,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