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 反哺社会30年——专访上海杉达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
回顾上海杉达学院30年发展,作为一所非营利的公益性民办大学,上海杉达学院始终坚持非营利、公益性原则。曾经,在建校期间杉达得到过社会多方的支持;如今,杉达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积极地反哺社会。
多年来,学校把所有现有和争取到的资源,都用到培养学生的身上。对于杉达而言,对社会最好的回报,就是培养高质量、契合社会需求的学生。今年,是杉达建校30周年,他要向社会和创办这所学校的老教师们有一个“回报”,也向学生和家长递交满是成就的答卷。
《上海教育》:在杉达30年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在多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您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为什么?
朱绍中:杉达30年的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传承。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标志,也是学校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一所优秀的大学必然拥有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文化是群体的共同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校的文化怎么样,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就会表现出与校园文化相符的特征。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多年来,杉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的校园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杉达人创造人文精神、追求科学精神、培养艺术精神,这三种精神构成了杉达校园文化的内涵。
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建设者很重要。杉达作为民办学校培养目标和公办大学一样,那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健康身心和健全的社会人格。我强调健全的人格,因为学生走出校园后便是社会的个体,在企业中需要具备企业精神、团队精神;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具有自我表达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这些都属于健全的社会人格。有了这四项的基础,接下来才是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这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上海教育》:学生走向社会需要一技之长和立身之本,学校在教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需时刻关注社会需求。杉达的产教融合在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成效也在不断显现,这种融合模式的最终形态会是怎样的?
朱绍中:杉达定位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明确培养一线工作的技术人才。在这种目标定位下,怎样培养学生?怎样让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满足社会需求?这就需要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上与这一培养目标相适应。实际上,现在对于任何一所大学,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都应该思考几个问题——
一是当大学不再是科技发展的源头时,大学怎么办?现在不少科技头部企业,如苹果、微软、华为等都有很强的科技创新开发能力,已经能在某些领域引领社会发展。
二是信息如此发达,当大学不再是学生唯一知识来源的时候,大学怎么办?原先有些需要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现在手机上就能够查到,那么教学怎么办?
三是当社会发展、经济转型、企业升级,对就业人员或者对劳动者的知识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课程怎么办?
因此,学校落实到三个层面,第一,学校的定位;第二,学校的教学模式;第三,学校课程体系的变更。要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需要在这三个层面把握好。为此,我们开展了多项工作:
一是学校专业布局。作为应用型学校,我们的专业布局必须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考虑到学校专业的延续平衡问题,不可能跟随社会变动而随意的改动,需要逐步有序进行调整,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杉达师资队伍建设一直在路上,不断吸纳年轻的教师,扩充师资队伍,年轻教师比例不断增加,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达到35%,还在持续增加。
三是课程体系改变。杉达提倡学科交叉,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习本专业课程,还应该具备跨专业的能力。因此,除了学习本专业课程,我们还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占比在20%~30%。
课程体系的改变,有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和企业合作。学校和企业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既学好理论,又有实践机会,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还会和企业一起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的合作企业很多都是头部企业,比如华为、商汤。华为的5G、鸿蒙操作系统,已经被镶嵌到学生的课堂中。最初是华为的工程师来校为学生上课,现在是以我们的教师为主;以前是老师去参加华为的培训,现在是华为来购买我们的教材作为全国培训的教材。在与企业联合教学的同时,我们的课程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完善,吸纳企业教学闪光点,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如今,我们的课程经过不断调整,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完善,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这条路我们还会继续走下去。
杉达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如何与企业合作,把自己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调整到与社会发展相吻合。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技术大学有区别。我们针对的是产业,而非岗位。学生到了社会上,要适应企业的需求。我们要做更进一步,让学生有发展潜力,有专业基础和跨界能力,有创新思维和审辩思维,有标准和规范的概念。希望我们的学生专业基础打得更扎实一些,眼界更开阔一些,能力更强一些。当然无论管理模式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两根指挥棒,一根职称评审,一根绩效考核,都需要配合学校整体发展的目标。
《上海教育》:思政工作是高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杉达作为民办高校当中开展思政教学非常优秀的一所学校,您作为学校的党委书记,是如何指导学校的思政工作,学校在思政工作的道路上又有哪些经验与好做法值得借鉴?
朱绍中:杉达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其必须具备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理想有抱负。其中,抓意识形态很重要。在国际关系紧张、信息发达的当下,学校尤其注重做好思政工作,在开展的各式活动中,包括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思政工作无处不在。我现在更多考虑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就是价值观,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而指导正确的行为方式,所以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抓好,校园文化好了,思政工作也就好做了。
校园文化的抓手少不了师资队伍建设。比如:教师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教师爱自己的国家,这种家国天下的胸襟才能传承给学生。我们组织了各项相应的思政活动,比如,之前开展的“学党史”及讲座。抗疫期间,学校号召党员干部站在“最前面”,无论是教师中的党员还是学生中的党员,他们都毫无怨言,第一时间克服困难,坚守在抗疫一线。我很自豪地说,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学校没出过问题,学生对学校十分信赖。
抓文化,不是看到一个问题抓一个问题,而是从制度入手。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包括健全廉政建设在内的制度,领导班子没有特权。我们还有一支比较强的学生管理队伍,那就是辅导员队伍。学校一直重视这支队伍,不仅想办法提高辅导员待遇,还为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感到有发展、有奔头。学校还较早成立了马院,承接教委的课程建设任务,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让教师觉得工作有劲头。健康的发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做什么,而是要让教师工作、生活有奔头,学校在这方面要为教师做好保障工作。学校积极为教师创造一个健康、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教师们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一起工作,共同去达成教学目标。
但对于刚升入大学的学生,我们还是会“紧一紧”的,培养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英语、计算机、编程等,帮助他们为未来专业发展打好基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