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晴领航 | 环境学院:多维发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前言
讲台上的嘱托点亮求知路
阳光下的倾听托起青春梦
这里是经验汇聚的港湾
分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
这里是智慧碰撞的星河
展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亮点
这里是心灵护航的灯塔
照亮莘莘学子健康成长的航道
"心晴领航"栏目
定期推出学院心理育人工作典型经验
共同推动学校心理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心理健康是认知功能的“稳定器”、情绪管理的“调节阀”、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为更好地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激活其学习潜能,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始终秉持“以生为本、育德育心”的工作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专业融合”为特色,以“525”(我爱我)心理育人工作体系为框架,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搭建“五级网络”优化心理育人支持体系
学院积极构建“学院-辅导员-班级-宿舍-学生”五级心理育人网格体系,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心理育人支持网络。一是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牵头的心理健康工作组,制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学院心理预警“一生一策”实施方案》等制度,坚持“早排查、早评估、早干预、早跟踪、早反馈”,形成“发现-报告-评估-干预-跟踪”闭环,“一人一策”精准帮扶。二是严格执行“日报告-周研判-月汇报”研判上报制度和“三个一”培训支持体系。每两周召开1次心理委员、心晴联络员联席会议,开展案例督导与技能培训;每两周开展1次心理委员团体辅导,实施“朋辈督导”成长计划;每学期举办1次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心理情景剧大赛、趣味运动会等特色活动。
实施“两项工程”提升心理育人工作成效
学院实施“五育融合”与“规范指导”双轮驱动,形成“教育-咨询-实践”全链条育人模式。一是实施“五育”并举育心工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思政”格局,开展“心理委员讲‘五史’”系列活动,以德育心;邀请班主任和专业课老师一起围绕学生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挫折教育、情绪管理四大核心素养开展专题培训,在专业知识讲授中培养学生心理韧性,以智慧心;推广“14天运动打卡计划”,开展“环境杯”青春接力赛、趣味运动会,以体强心;开展5·25心晴游园会、心理情景剧大赛等特色活动,以美润心;开展“颐Young天年——‘忆’路有我”社会实践、“‘植’此新绿,共赴春约”等社区实践活动,以劳健心。近两年累计开展主题活动86场次,参与学生2000余人次。二是实施咨询指导规范工程。依托学院“聆听”心理工作室,通过建章立制、完善流程与档案管理,提升服务规范性,通过专业心理辅导为学生解决日常心理困惑和诉求。
构筑“五维平台”推进心理育人互联互通
构筑“校医、校社、校校、校家、校生”五维平台,强化平台间互联互动。一是推进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加强与医疗机构沟通交流,开展“专人专档”信息共享与追踪,邀请专家进校指导,提升队伍专业技能。二是强化与社会力量的多方联动,与街道社区加强协作配合,开展“心理服务进社区”活动。三是与中小学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发挥大学生示范效应,提升大中小学一体化联动效能。四是创新家校联动机制,加强与家长的长效沟通,完善学生家庭档案,定期在家长群推送心理健康推文,开展专项家访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家校沟通三百余次。五是实现与学生的温情互动,运用走访宿舍、召开班会等开展常态化心理关怀,融入学生生活,体悟“心情温度计”。
经过系统化布局与专业化实施。目前,学院心理育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站在新的起点,学院将继续深化“三全育人”理念,重点推进三个转型:一是从“问题导向”向“发展导向”转型,构建学生心理素养提升长效机制;二是从“单一干预”向“系统培育”转型,打造“心理+思政+专业”融合育人平台;三是从“校内循环”向“社会协同”转型,拓展“校医社家”协同育人生态圈。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心理育人工作,完善心理工作防护网络,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