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重现,探索木偶戏的非遗魅力--采访篇:庄陈华先生60余载从艺之路
漳州布袋木偶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福建地区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源于晋,成型于唐宋,兴于明”。南宋时期,漳州知州朱熹曾颁“劝谕禁戏”文:“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财物,装弄傀儡。”另外,在明万历《漳州府志》中亦有记载:“元夕初十放灯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鳌山置傀儡搬弄。”文献资料显示,在宋代、明代,漳州木偶戏已颇为兴盛;到了清末民初,漳州布袋木 偶戏发展到鼎盛时期,各类戏班达到100多个。
新中国成立后,漳州的布袋木偶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剧目种类到演员人才都蓬勃发展,涌现出了杨胜、郑福来、庄陈华、杨烽、洪惠君等优秀布袋木偶表演艺术家。
作为这漳州布袋木偶戏的杰出代表,庄陈华老师承载着无数观众的童年回忆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艺行天下”实践队有幸拜访到庄老师,聆听他从艺之路的点点滴滴以及木偶戏表演的诀窍。
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庄老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看布袋戏。当时漳州的木偶剧团到我的家乡南靖演出,我找我父亲拿钱买票,一张五分钱,拿得到就拿,拿不到就想办法,爬墙,整天就想看布袋戏。”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和他手上相伴了大半辈子的布袋木偶一样,依然精神矍铄、谈笑风生。
14岁的庄陈华考入了福建龙溪艺术学校木偶班,从师艺术大师杨胜。学艺的过程是快乐并痛着的。布袋木偶的一举一动都在表演者十指间,布袋木偶要演得生动,表演者的手指头就要够灵活,耸肩、转头、跷脚、扭腰,就像真人活动一样自然。要做到这些,不下苦工是达不到的。庄老说:“我当学生时,早上五点钟起来,就一直练劈手。当时是冬天,老师拿一盆凉水,发热了发麻了,就浸泡,泡完再练,练完泡。”靠着对布袋木偶戏的热爱坚持了下来。
布袋木偶主要是靠演员的手指操控头部和手臂,历来,布袋木偶的腿部装置,都是充塞棉花当“腿”的,而丑角有伶俐、灵活的形体动作,走台步的时候如果膝关节能够灵活运动,便能活灵活现地体现出角色微妙的心理状态,这一点,传统的技巧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在布袋木偶的表演中栾平只能够俯身走步,动作僵硬难看。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庄老苦思冥想,多次摸索,最终从前辈们发明的“指套”中获得了灵感,模仿人腿构造,利用竹板分别制成大、小腿,中间以关节连接,使之能够自由活动,将其装在布袋木偶身上便能完成伸、展、弯、曲等动作,他将这一创造命名为“关节腿”。
庄老主演了近百部布袋木偶戏,以其灵活的手指、高超的技艺,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精湛表演艺术,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扬。他最擅长丑角表演,在《大名府》中,他把丑角“把门官” 表演得活灵活现,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因而被著名漫画家詹同称为“漳州门官第一”。
在这次拜访中庄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木偶头盔的制作,一个个小小的零件,经过庄老师的巧手,幻化成一个个精致的头盔。当队员问及庄老师是否还会制作头盔时,庄老师非常骄傲地说:“有啊!到目前为止我还在做头盔。他拿出了他最近的作品向队员们展示。
制作一个头盔工序繁杂,需要一个个小零件慢慢组装,串珠花,做造型。庄老说:“以前靠做头盔,道具贴补家用。”养育了下一代,也成就了下一代。平时没演出的时候,他会和太太在家一起制作木偶身上的服饰。他也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创新,体现在木偶上了。庄晏红是他女儿,也是著名的木偶表演大师,一家人致力于木偶戏的传承与发扬,让漳州这一非遗艺术走向大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庄陈华老师一生致力于布袋木偶戏的表演、研究和传承。他的艺术生涯见证了漳州布袋木偶戏从地方小戏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他强调,布袋木偶戏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递。庄老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布袋木偶戏,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艺无止境”,完善之后有更高的完善,创新之后也有更高起点的创新,艺术家的事业之路无终点,我们愿他奋然而前行,创造出更具魅力的艺术作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