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海学院国际商学院|劳动育人背景下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探索
高校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体,参与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来,既可以让学生能够有体验感、成就感,又能够为社区建设增加新的活力和想法。
一、建设目标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勤劳致富、劳动最光荣等是我国所推崇的劳动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劳动的感悟甚少,没有经过艰辛的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感受自我劳动和奉献的带来的充实感。
(二)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自我劳动参与较少,意识不到劳动的艰辛,导致大部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甚至对于他人的劳动行为不以为然,没有感恩意识。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动员在校学生参与并通过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不易,树立感恩意识,珍惜劳动成果。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关键途径。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又可以通过劳动促进自身劳动技能、专业知识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设过程
(一)精心布局,合理利用社区资源
学生社区中劳动教育的阵地建设,要以先行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所构筑的阵地为堡垒,为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稳固输送教育资源。其一,要规划劳动教育专有阵地。合理规划学生社区布局,设置劳动体验馆等劳动教育专用场所,依托此类空间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二,要体现三全育人的效果。在一体化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物理空间和校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三全育人的有机切入点,以物理环境的合理设置带动学生有机参与到劳动教育中。
(二)顶层设计,构建三位一体的社区范式
在一体化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我校依托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社区实践等建立起三位一体的社区范式,以劳动教育为契机进行劳动育人。劳动教育实践方面: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志愿服务方面:强化服务性劳动,鼓励学生参与学院开展的各种小黄蜂志愿服务;社区实践方面:以专业为前提,鼓励学生在一体化社区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服务他人或参加各种各样的大赛等。
(三)建章立制,形成长效化的运行机制
在一体化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整个学生社区的有效运转和持续运行。在落实过程中应该注意:一、完善相关制度规定。颁布相关的关于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社区实践等的规章制度,保证在劳动育人过程中开展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明确学生劳动素质测评标准。二、追踪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成绩,对学生参与过程中的出勤及劳动效果进行考核,评选出“劳动之星”、“创新之星”,对宿舍进行星级文明宿舍评定。在劳动育人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班级进行奖励。
(四)打造队伍,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三全育人背景下,让劳动教育体现在学生社区建设的各方面,并能够落到实处。在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其自发地参与学生社区的劳动实践中来,学会以问题为导向,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在校内校外资源整合中,要把校外资源引导校内建设中,充实学生社区活动,丰富学生劳动内容,扩展劳动教育的新形式、新思路。
三、建设成效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意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融入了劳动育人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在校学生全员参与的劳动热潮,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了良好的劳动思想,掀起了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志愿服务的热潮。
(二)建立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
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各学院也积极拓展劳动与人的新阵地。在学生社区中,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不多拓展,各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建立了不同的针对本学院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例如国际商学院就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建了多个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络直播室,让学生能够在学生社区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并学以致用。
(三)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一体化学生社区范式
在一体化学生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了以基础性服务、志愿性服务和拓展性服务三位一体的一体化学生社区范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到学生社区中来,真正让每个学生在社区中都能够找到自己适合的劳动实践,去培养自己的劳动习惯和技能,实现了在一体化学生社区中人人都能参与的初衷,同时也为一体化学生社区建设和劳动育人的推进提供了范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