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长效机制
一、活动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开展2025年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的通知》要求,我校以“党建引领、学生参与、数字赋能、文化浸润”为核心,全面推进学生社区建设,激发学生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覆盖广泛、精准分段的育人格局。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系列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生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打造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和学生榜样团队,推动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活动安排:分阶段推进,多维覆盖
1.组织动员与材料筹备
以“学生参与”板块为核心,国际商学院辅导员团队联合学生工作部制定《学生社区自治能力提升计划》。分学段精准覆盖:针对不同年级需求,设计“新生适应计划”“高年级职业发展指导和规划”“毕业生社区慰问服务”等项目,覆盖全校80%以上的学生。
学生组织建设:成立“社区学生自治委员会”,下设文化宣传、志愿服务、权益保障等专项小组,选拔学生骨干以及学生会干事200余人,形成“辅导员指导+学生主导”的自治模式。
材料整合:各学生会部门提交文字材料1000字/板块,配套图片、视频等素材,重点展示学生提案、志愿服务案例及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成果。
2.活动组织建设宣传方式
依托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展示活动。
数字化展示:依托学校“AI辅导员”,集成学生对于重修、选修、活动预约、教室预约、提案征集、满意度测评等功能,可以很全面的回答学生的各种学业上遇到的问题,。
主题宣传周:通过短视频、直播、校园媒体等渠道,发布“学生榜样团队”系列报道,如“反诈先锋队”“环保志愿团”等,提升学生的反诈意识和环保意识。
社区开放日:邀请家长、校友及兄弟院校代表参与社区活动,展示学生主导的“非遗工坊”“劳动教育基地”等特色项目,实现家校联动。
开展社区走出去:每年定期举办社区文化节,设置体育竞赛、心理活动、创意手工、美食分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评价模式创新
建立学生参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涵盖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频次、质量、影响力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设立学生社区荣誉体系:根据评价结果,设立“社区优秀学生干部”“社区优秀志愿者”“社区创新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成果展示:长效机制与典型经验
1.学生深度参与治理的长效机制
“议事提案-执行反馈”闭环机制:设立“学生提案箱”、“院长-班委见面会”可以进行线上、线下提出意见,院长可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与解决,每学期都可收集建议和学生的反馈,如“教室公共卫生打扫”、“社区共享自习室优化”“垃圾分类智能系统”等提案落实率达75%。
网格化自治体系:划分社区网格女生-男生12栋,安排学生网格员负责安全巡查、矛盾调解等事务,形成“人人参与、格格联动”的治理格局。
积分激励制度:推行“社区贡献志愿服务第二课堂卡”,积分可用于荣誉评定,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热情。
2.学生榜样团队的示范效应
“青创先锋”团队**:由学生自主运营的创业孵化基地。
“心理护航”志愿队:通过朋辈辅导、危机干预等服务,累计帮助200余名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五、宣传与覆盖成效。
1. 注重实效,凝练典型经验
要及时凝练总结做法成效,提炼出规律性认识、上升为制度化实践,努力形成一整套兼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建设制度,为其他高校提供可学习、可参考、可借鉴的建设经验。
2.分学段精准覆盖
新生适应性教育:开展“社区融入计划”,通过学友老师(学长学姐)帮助新生快速适应,满意度达95%。
高年级职业赋能:联合企业开设“社会就业招聘会”、“实地参观”,老师领队带着学生去公司实地考察,做到熟知企业,为毕业学生谋福利,就业率明显得到提升。
3.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主动挖掘社区建设中的亮点特色,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展示学生社区建设优异成果,展示师生良好风貌。
结语
通过系统性活动设计与创新实践,我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现了从“管理主导”向“学生自治”的转型,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域联动”的育人生态。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优化数字赋能,为全国高校提供可复制的“社区治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