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刘畅:探索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自治模式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28 10:09:44 刘畅

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高校数量和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学生群体的多样化特征也日趋明显。传统的且更多偏向于单科型的教育模式由于育人体系相对割裂、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分散等问题,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时代在发展,教育要改革。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推进实施“学分制”“大类培养”改革,“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渐成校园学习生活的常态。学生社区也日渐成为学生交流互动最经常、最稳定的场所之一。

2019年,教育部启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深入总结2019年以来开展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首批试点、深化探索、扩大覆盖‘三步迈进’的工作成果和经验”“遴选一批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创新基地,提升党建引领学校基层治理水平,打造新时代高校版‘枫桥经验’”。可见,基于学生自治模式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提升学生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它既为高校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提供了重要载体,也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把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自治”内涵

学生自治,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成为社区管理的主人,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式,参与到社区治理与发展中。这一模式不仅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更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治模式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催化剂。在社区自治过程中,学生需要承担起管理责任,处理各种事务,这种模式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组织、协调、决策能力。学生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颖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为社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全面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治、法治、德治意识,提升学生社区综合治理效能。学生作为社区的主体,对社区的需求和期望最为直接和深刻。通过自治,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或群体意愿,积极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社区管理更趋民主、透明,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学生社区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学生自治模式还可被延伸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抓手。在自治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将这些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治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沟通协商等实践,可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将相关的思政内容寓教于管、寓教于服,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自治”模式下“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路径

落实自治理念,健全有效自治机制。高校在推动学生自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治理念。这要求学校将学生视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赋予他们在决策、管理和监督方面的相应权利与责任。通过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共同制定社区发展规划,确保社区建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尊重并倾听他们的声音。通过定期举办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社区建设中的需求和期望。同时,高效、有序的自治机制是学生社区构建的关键。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自治组织机制,充分吸纳学生意见,尽可能让决策兼顾各方需求。建立与学校管理部门的沟通桥梁,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确保学生社区自治与学校管理的有效衔接。

融合思政教育,构建多元自治组织。在学生自治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是提升自治内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引导学生自治组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研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自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学生自治模式的关键还在于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自治组织,推动学生广泛参与自治活动,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影响力的自治体系。高校应鼓励学生根据兴趣、专长成立各类社团、楼栋管理委员会、志愿服务团队等,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场地、资金、培训等,帮助学生组织提升自治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自治网络。

强化服务导向,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高校应鼓励学生自治组织围绕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需求,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如建立学习互助平台、心理健康咨询室、就业创业指导站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为确保学生自治模式下社区构建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应当涵盖多个维度,包括学生自治组织的运行情况、服务的有效性、学生的满意度以及社区活动的参与度等方面。定期的评估可以帮助学校及时发现问题,查找管理和服务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改进自治模式和社区建设方案。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自治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增强学生自治组织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助推学生社区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责任编辑:衣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