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梦雪:以“三个融合”推进大学“一站式”社区党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重要场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是新形势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党建工作进社区,是创新党建组织体系、增强基层组织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推进学生社区党建模式创新,应充分汇聚学院、书院和学生社区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以“三个融合”为抓手,建立健全学生社区党支部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党员培养长效机制,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创新,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入推进党员思想教育与书院制导师制融合,着力提升党员教育的精准性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性教育是大学党建工作的核心。书院制、导师制则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育人机制,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将二者深度融合,将有效提升党性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为党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指导。
以书院导师交流为抓手,创新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书院导师作为学术领域的佼佼者,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更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党员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启示作用。可以通过书院导师的交流活动,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针对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给予精准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
选聘优秀教师党员担任书院思政导师,发挥党员示范引领关键作用,帮助学生党员明确入党动机,端正入党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加强党性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党员思想教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党员发展全过程,有效打造全程式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为培养具备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党员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推进党性锻炼与社区实践融合,打造“党建+”社区党性教育新载体新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党性锻炼是党员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社区实践则是党员锻炼党性、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为党员提供了将党性教育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广阔天地。将二者深度融合,可以让党性教育更加接地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通过书院、社区开展各类志愿实践活动,将新时期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党性锻炼过程中。例如,设立党员先锋岗,引导党员在服务他人的实践中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还可以将书院的管理和运营作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域,引导党员在参与书院管理、服务书院运营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深化对党的宗旨和使命的理解。
结合书院、社区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比如,针对当下学生心理状态频繁波动的情况,可以组织党员深入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讲、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针对社区环境问题,可以组织党员开展环保宣传和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等。既能让党员在实践中锻炼党性、提升素质,又可以让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深化党性修养与社区文化建设融合,着力提升学生支部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性修养是党员终身的课题,书院社区是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文化载体,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为党性修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以书院社区党支部建设为载体,将党性修养与书院社区文化深度融合,将有力构筑支部特色文化,为党员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将书院文化建设深度融入“三会一课”中,通过组织党员学习书院相关的历史文化、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引导党员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党性修养。同时,还可以结合书院、社区的特点和优势,打造具有支部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品牌,如人文讲座、学术论坛、文化展览、美育课堂等,让党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支部的温暖和力量,增强对支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充分发挥书院文化传承基地作用,为党支部文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可以借助书院图书和文化设施资源,深入开展党员读书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党员在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一方面提升党员文化自信和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为支部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推动支部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三个融合”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创新,将有力提升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育人服务,为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专业知识、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党员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姚梦雪;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