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双轮驱动: 农业工程学院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保障体系构建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关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农业工程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聚焦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基础保障,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建设保障体系,为打造具有农业高职特色的学生社区育人品牌提供坚实支撑。
一、健全机制保障,夯实社区建设根基
学院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构建"总支统筹、部门协同、师生共建"的工作格局。成立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统筹教学、学工协同推进。制定《农业工程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党建引领、专业赋能、实践育人”三大路径,推动党团活动进社区,强化思想引领。组建“专业导师团”驻点社区,将专业学习、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培养。开创“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选聘专业教师组建“专业导师团”,定期在社区开展“实践课堂”;配备4名专职辅导员驻点办公,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实施“网格化+双线巡查”管理创新,每个网格配置1名党员教师+3名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干部每周联合开展宿舍安全卫生检查,确保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联动、全域覆盖”的工作格局。建立“学生工作周周议”工作机制,每周一上午召开会议,由党总支书记牵头,辅导员、学工、心理等管理人员共同参与,集中讨论学生问题,整合教学、学工、心理等力量,推动问题协同解决。
二、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特色育人空间
立足农业工程学院专业特色,学院投入专项经费,改造升级“一站式”学生社区物理空间,建成“乡村振兴实践影像区”“成果展示区”“谈心谈话室”等主题空间。乡村振兴实践影像区展示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深入乡村田野调查、科技助农工作场景照片,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成果展示区展示党团建设、科技创新、学生活动等成果;谈心谈话室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与二级心理工作站负责人共同值班,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实现心理疏导与三农情怀培育双效赋能。
专业社团建设凸显“农”字特色,打造“农小匠”志愿服务团、3D打印社团、无人机社团等,社团活动深度融合专业实践。“农小匠”志愿服务团联动周边社区、乡村,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提供免费家电维修,为农户提供农机清理和维护等服务;3D打印社团以“农业+创意”激发学生探索欲,鼓励学生将专业兴趣融入设计,由高年级学生带队边玩边学,让3D打印成为专业学习与兴趣成长的“跨界桥梁”,学生可展出个人作品,优秀设计推荐至周末文化广场展示;无人机社团依托校企共建基地,由专业导师带队深入农田,现场教学智能农机操作、土壤数据分析,推动产教融合从社区延伸到田间地头,为学生提供“理论+实操”一体化平台。
目前,农业工程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已形成“机制保障有力、资源供给充足、文化浸润深入”的建设格局。在机制保障方面,“总支统筹、部门协同、师生共建” 的工作模式高效运转;“网格化 + 双线巡查”管理模式实现宿舍安全隐患整改率 100%,切实筑牢社区管理根基。
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推动更多优质资源下沉社区:一是推动“双导师”制度提质扩面,遴选专业教师骨干加入导师团队,;二是构建“社区+云端”服务体系,集成学业指导、就业服务等6大功能模块;三是拓展“农耕文化+”育人载体,建设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包;四是强化校地协同发展,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将社区服务半径延伸至县域产业园区。通过构建“浸润式育人生态圈”,实现社区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