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蒙了尘的星星

发布时间:2024-09-01 11:25:19

一、案例概括

学生C,男,2022级新生,一个平时看起来健谈、开朗的孩子,宿舍同学也反映没有任何异常,社交正常,也并不孤僻。在大一开学初做心理筛查时,曾被预警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通过谈心谈话,发现该生在高中时期曾经被诊断出患有躁郁症,并有一段时间的服药史,遂继续深入了解。

C曾经因为高考失利复读了一年,但还是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因此他初到我校时,感觉学校各方面都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故而产生了比较消极、抵触的情绪。C跟父亲提出要重新回去复读,但是他父亲对此严厉斥责,并且强烈反对,C感到无助,非常焦躁、不安、烦闷和易怒,甚至感到自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2022年10月,专业课老师忽然跟我说C今天没有来上课,说他要请假办理退学手续,最后发现他自己在宿舍,情绪低落,原来是因为父亲不同意……


C与父亲聊天1.jpg

C与父亲聊天1

C与父亲聊天2.jpg

C与父亲聊天2

C出现心理问题.jpg

C出现心理问题

二、案例分析

对于学生C来说,他既对自己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却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一无是处;他虽然有很多的想法,常常想学、想做很多的事情,比较冲动、急于求成,妄想一步到位,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导致他陷入了困境,反复挣扎,不断地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归根到底是因为他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成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因为父亲的反对而不能退学复读,所以他非常沮丧,甚至憎恨父亲没有尊重他的选择,亲子关系非常紧张。

对于C的父亲来说,是一位严厉而不苟言笑的爸爸,他望子成龙,对C有非常高的期望,教育方式极为严苛,虽然非常爱他,可C一旦犯了错误或者达不到他的期望,他就会非常严厉地斥责和数落C。在他的眼里,C一事无成。长此以往,严重地打击了C的自尊心,这样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让C慢慢地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总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导致C在处理任何事情和问题时都非常缺乏自信,陷入无助的心理状态。

三、思路举措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自我效能感一词,它影响我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和新行为习得行为的表现,以及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等作用,对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而C的自我效能感极低,因此我们要帮助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正确认识自己。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认识。针对C的习得性无助,需要引导C正确地认识自己优点和长处,帮助其树立自信心。通过平时的相处和观察,我发现C乐于助人,善于替他人着想,便赞许其闪光点,积极鼓励他参加学生会、社团活动,转移注意力,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认同感和价值。

第二,积极沟通家长,家校齐发力。在发现C的心理问题以后,主动和家长联系,向家长反馈其在校情况,深入了解C 以往的表现,共同探讨C出现以上的问题成因,让家长看到C内心的需求和渴望,重视并关怀C的情绪和心理,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让家长多用鼓励、正向的方式和C沟通交流,共同重建其自信心。

第三,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引导C学会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而不是一味地自我否定,让C学会客观分析问题的原因,学会定期复盘,提高自我反思能力以及成就动机水平,帮助其打造内控型归因风格,不再因为外界轻易动摇自己的内核。

第四,培养积极的自我体验,学习自我调控。以自律的成就和体验激励自己,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享受成长的满足感。要引导C学习延迟满足,学会享受的过程,根据自己当下的能力和水平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把目标具体化,通过班干、宿舍长等帮扶,帮助提高其自律水平,培养其任务管理、精力管理等技能。




四、经验反思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屡见不鲜,每个学生都像星星,他们会发光会发亮,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就像是被蒙了尘的星星,需要我们去帮忙擦拭,学生C就是这般,父母看不到他的价值,被灰尘隐藏了光芒。我们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就要深入了解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追溯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顺利成长成才。

上了积极心理学的反馈.jpg

上了积极心理学的反馈

心理疏导片段.jpg

心理疏导片段

鼓励C积极参加学生会.jpg

鼓励C积极参加学生会


(一)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群里当中去,做学生的知心姐姐,平等、尊重地对待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思考问题,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他们才会敞开心扉。通过开学收集基本信息、平时的交流基础,以及经常性地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家庭父母、成长路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对特殊学生建立台账,才能在此基础上及时觉察学生的潜在问题,并引导帮助其解决问题,排除隐患。

(二)追本溯源,对症下药

当下学生的受挫能力普遍比较差,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如社会的期望过高,导致他们压力过大,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而我在和家长、学生的沟通过程中,他们的描述往往存在很大的出入,因此一定要拿出“三顾茅庐”的精神,深入访谈家长、学生、舍友和周围同学,多方调查求证,以便更客观地认识问题,才能找到追本溯源,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积极归因,不怕失败

通过日常的相处和观察,我发现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习得性无助的问题,他们自我效能感较低,且不懂得如何正确归因,因此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微电影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增强心理健康的意识,学会积极归因,着重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梁景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学生C,男,2022级新生,一个平时看起来健谈、开朗的孩子,宿舍同学也反映没有任何异常,社交正常,也并不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