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社区丨每人一条安利,真香
光草地上
阳光洒满 微风吹拂
阵阵清爽气息迎面拂来
有的人低头静静地阅读
有的翻阅着书中的图片
有的则在书中涂涂写写
……
一个晴暖的下午,两个小男孩正在放风筝,其中一只风筝意外落在书院学生翻开的书上。还有两个小女孩跟着翻阅放置在一边的书籍。
这正是由任重书院学生组织策划,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自主参与的一场光草户外读书活动的现场。三四十个人,四五个小组,两个小时,一捧书籍……大家围坐一起,沉浸书中,开展讨论,共度一段温馨的漫读时光,留下内心深处一方静谧和自由。
★ 与书同行:阅读与专业知识
“读书可以深化我对自己本专业的认识。”2021级管理学院本科生张昊说,经济学既包括关乎国家政治、世界格局的宏观思考,也有贴近生活、涉及日常采购决策的微观视角。“你需要从多元的角度去看待它,阅读能让你获得更多专业之外的建议。”
张昊倾向于“选需要读书的课”,复旦通识教育课程成为他了解各种学科视角的契机。在他看来,阅读更像“脚步的延伸”,“它能代替你的脚去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事情”。
2019级新闻学院本科生田晓丽偏爱历史,她将在复旦中国语言文学系攻读硕士学位,阅读历史有助于她更好地理解文学。“了解文学,就要回到历史中去。”田晓丽认为,文学产生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文学作者也是具体时代的人,“在具体的历史环境里,才能知道作者的所思所想。”
在2021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周俊杰看来,“不论是孔子还是庄子,到后世的唐宋八大家,都是文史哲方面的集大成者。老师也会建议我们读一读康德与黑格尔,从他们的文字中汲取力量。”他认为,文字不仅“从历史中来”,而且是沟通文史哲的桥梁,中西哲学的精华蕴含在其中,我们可以“坐在文字里”看东西方的文化连结。
谈及哲学,2021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李欣瑶戏称“不是专业读哲学的人”。最近她正在阅读叔本华的著作,在阅读时她先是一览书中的主要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阅读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日常生活中遇见的问题。不过,每读完一本书后,我会形成自己的思考,不会完全信服书中的看法。”
★ 赏阅佳书:多元的阅读方式
“我会给书‘折角’。”周俊杰以商代历史的书籍为例,分享周公旦、孔子如何重塑崇尚礼乐的民族文化。遇到需要再品读的字句,他会先摘录下来,然后折上一个角,以便日后再回顾学习。
“我想保持它的干净整洁,我觉得纸质书是有点神圣性的。”如果是纸质书籍,2022级历史学系本科生邵之祎会选择将书签或活页夹在值得记录的书页之间,把感想写进标签,贴在书中想标记的地方。但在阅读电子书时,她会用电子笔在上面直接批注。
张昊更偏好纸质书阅读,“纸质书捧在手上,你能感受到它的厚重感。在某一页看到有意思的点,也许下一次翻看的时候,我还能感知到它大概在什么厚度的地方。”
2021级管理学院本科生孟祥源享受电子书带来的阅读体验,于他而言,睡前是一天中最适宜阅读的时刻,“放下手机,剩下的时间都可以交给书本。”电子书让他可以在繁忙的学业生活中“捡起”时间碎片来阅读,“让我在想看的时候随时可以看”。
2022级历史学系本科生王书高坦言,自高中时期他就习惯写书评,他的书架上摆满了近年来的热门书籍。遇到没晚课的晚上,他会戴上耳机,静静看书,直到睡前。读完一本书后,他习惯在教室一角洋洋洒洒写下书评。
“我比较喜欢听书。”2022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钱孟欣说,小时候习惯用MP3听英语故事,后来开始找文学有声读物和广播剧来听。现在,她更多地是选择贴近生活的、增长思辨思维的专业性书籍。
★ 春日诵读:人间四“阅”天
春风和煦,芳草萋萋,正是读书时。
来自不同书院的复旦读书人三三两两围坐在光草的草坪上,手里捧着不同的书籍。在翻阅书本的簌簌声和交流的讨论声中,过往的行人在旁驻足,有的举起手机,记录这群捧书的读者。
管理学院本科生乔怡玮正在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高中时期由于课业繁忙,他一度将每周读书的时间进行压缩。“读书活动成为我重拾阅读习惯的契机,现在我正努力捡起阅读的习惯。”未来,他希望充分利用课业学习之外的留白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这一侧,李欣瑶正和同学们畅谈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另一侧,一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探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片草地上随风飘荡着思想的火花。
对于2022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吕寒来说,读书活动更像“一种休憩”。读书会后,他还要重新回到繁忙的期中学习中。对周俊杰而言,阅读早已是“某种存在方式”,在吃饭、上课和休息之外,他的大部分时间仍然会与书相伴。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学业以外的闲暇,不妨一起捧书阅读,在字里行间中感受文字的万钧之力,在“黄金屋”中寻觅持久的快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