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学生四“自”诀 答好社区共“治”卷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将“学生自治”作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建设内容,积极探索五育融合背景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四维实践路径,打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生态,实现治理效能与学生成长的双向赋能。
一、搭建自我管理舞台,让学生“唱主角”
一是成立自治组织,赋权社区治理。成立学生社区自律委员会,下设综合工作部、学风建设部、宿舍工作部、学生事务部,将社区建设、学风建设等日常事务纳入学生“责任田”。成立伙食管理委员会,学生代表拥有投票表决权,深度参与食堂餐饮规划与质量监督,真正实现“舌尖上的民主”。
图1:2024年4月成立校级学生自治组织学生社区自律委员会
二是织密社区网格,推动民主议事。以社区宿舍为细胞单元,构建“舍长—层长—楼长—站长”四级微治理网络,覆盖学生社区管理全链条,打通学生社区自治最后100米。定期举办“社区发展我建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民主议事,从“问题发现者”变身“方案设计者”。
三是制定社区公约,创新契约治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将社区公共空间交由学生自主管理,构建社区公约制度框架。制定预约规则与使用规范,落实“谁使用谁负责”制度,形成“使用—管理—维护”责任闭环,引导学生从空间使用客体转变为社区治理主体。
二、重构自我服务路径,让学生“挑大梁”
一是先锋服务亮底色。成立社区团工委,7个宿舍楼功能型团支部变身服务“前哨站”,班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一批学生骨干带头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等服务项目。在开学季、毕业季等特殊时期,提供“一对一”搬运行李、“点对点”现场咨询等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图2:学生社区一批学生骨干开展迎新服务
二是岗位服务长本领。社区设置一批咨询接待员、网络管理员等勤工助学岗位,集自我服务与资助育人于一体,让经济困难学生在“岗位练兵”中锻炼本领、增长才干,激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三是志愿服务强担当。社区建有急救教育科普站,育成一支校园急救志愿服务队,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等培训服务,普及急救常识,筑牢安全底线,形成“人人会急救、人人敢施救”的社区共识。
图3:学生社区志愿者开展急救操作培训及知识科普
三、回归自我教育主场,让学生“站C位”
一是盘活站点资源,多元活动促成长。打造“南田艺术传习社”“工匠精神传承站”“质量文化浸润站” 等特色站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教育空间。学生自主组建绘画社、书法社等艺术社团,开展师生作品展览,组织班会、讲座等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
图4:学生在社区3号楼“质量文化浸润站”开展光盘DIY活动
二是选树榜样标杆,朋辈引领共进步。社区积极选树一批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最美职校生、常工工匠等“青春榜样”,举办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技能竞赛交流会、专转本学生经验分享会累计30余场,发挥榜样示范效应,营造“比学赶超”社区氛围,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四、立足自我监督优势,让学生“当裁判”
一是闭环考核,正向激励“提干劲”。出台《常学生社区自律委员会章程(试行)》,制定学生自治组织考核办法,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干得好有奖励,干不好有提醒”的良性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履职。
二是阳光监督,畅通渠道听“生”音。设立意见箱、学生社区服务热线等,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形成全员参与的监督共同体。及时处理问题并公开结果,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让“事事有回应”成为社区治理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