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进科研团队”:共育科创生力军 智领未来新航向
为积极践行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机电工程学院聚焦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完善“导师引领-学长引导-朋辈互助”学业指导体系,引导本科生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目前,学院已形成行之有效的“自下而上”朋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本科多学段传帮带的良好生态。学院还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依托,加强有组织的学生科研竞赛管理,构建“课程训练-项目培育-赛事锤炼-成果转化”四级协同创新训练体系,针对大创项目以及 “挑战杯”、国创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科技学术竞赛,深入开展宣讲与辅导工作。
近两年来,共有超千人次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共申请大创项目7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基于此,学院也培育出不斐的成果,连续两年在学校“创新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中总积分第一,更是实现我校“挑战杯”国赛金奖零的突破。为了深化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帮助更多的同学加入科研,特邀2名教师与4名同学分享他们的科研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心得体会。
孙巍伟:
让“科研脚手架”托起青春创新力
在指导智能制造专业邓方伟侨等学生开展通风管道巡检机器人项目过程中,我发现,本科生不是科研的旁观者,而是亟待点燃的火种。构建的“科研脚手架”体系,从文献精读建立认知框架,到“问题链”教学法拆解技术难点,最后企业现场测试强化工程思维。这种分层递进模式既避免”放养式“科研的盲目性,又保留学生的创新空间。
最动人的教育永远是双向奔赴。学生团队在算法优化时提出的方法“倒逼“我更新知识体系,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尤其当看到学生飞速进步时,我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个工科生向科研工作者蜕变的轨迹。这或许就是本科生进实验室的真谛:让创新的火种在代际传递中,照亮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李福东:
架设"科创四阶天梯"
领航智慧育人征途
在组织本研学生参与电力无人机智能化应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一是要坚持”走近现场”。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电网巡检实操、行业峰会交流,深化产业应用理解。是“打好基础”。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多旋翼无人机组装调试系列课件的开发,建立学生对研究对象系统且深刻理解。三是“高阶研学”。组织本科生参加每周研究生组会,近距离“硬核科技”,如无人机目标识别、智能巡检等最新研究成果。四是”自主创新”。依托校院两级第一课堂和实践教学设置相关课题,组织本研一体的自主式研使本研学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快速成长,实现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融汇贵通。
张恩泽:
金奖之路,离不开导师的指导
身为机器人专业的本科生,大三踏入实验室参与智能二便护理机器人研发项目,便开启了一段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的成长征程。项目承载着团队的心血与期望,用前沿科技赋能医疗护理领域,为失能患者带来尊严与便利。困难重重却又充满希望,当挑战杯在进行最初的定点实验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而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地点,苏鹏老师以及团队给我们关键性的建议,并带领我们去到线下的实验基地,并积极和医院展开沟通交流,使得项目能够成功落地进行实验。经过反复研讨与尝试,我们最终成功驱动机器运转,踏上“挑战杯”国赛征程。
邓方伟侨:智创未来,在挑战杯中体会知识蜕变
在孙巍伟老师的引领下,团队以城市地下管网检测难题为突破口,踏上了“智能管道机器人”的研发征程。孙老师始终以“云-边-端”协同理念引导,指导我们优化轻量化YOLOv8n缺陷检测模型、攻克双模通信协议的稳定性测试,更手把手教会我们如何将多传感器数据编织成精准的导航网络。我们不断拆卸升级机器人,并来到实验场地进行实地测试,看着团队研发的磁吸附轮在复杂管道中自如转向,听着光纤与声波双通道传回清晰的监测数据,我深刻体会到科创竞赛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将课本知识熔铸为改变行业痛点的蜕变之旅。
薛翰骏:初遇实验室,
从笨拙到破茧的科研初体验
加入李福东老师科研团队的第一天,实验台上堆叠的电路板和屏幕上跳动的代码,让我觉得很新鲜。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大一学生,从磕磕绊绊地书写第一篇文献综述,到熬夜用Visio绘制人生第一张系统架构图,我意识到,科研不是试卷上的标准答案,曾以为高不可攀的“前沿”,在一次次方案迭代中变得触手可及;碎片化的知识,也在思维碰撞中被串联成完整的脉络。如今再翻开专业课本,我不再是单纯记忆公式,而是下意识思考:“它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韩涛承:
齿轮转动时,我听见成长的声音
在青创联,当白龙老师在讲台上展现精湛的专业造诣时,当学长们手把手教我调试设备时,我忽然意识到,这间堆满零件的实验室,才是工科生真正的“舞台”。从拧螺丝都打颤的萌新,到统筹样机组装的项目负责人,三百个日夜记录着我的蜕变。忘不了白龙老师和刘振博老师陪我们一起在实验室搭样机的夜晚;忘不了每次例会上学长充满逻辑性的思维导图和批注。当图纸铺满了实验室的桌子时,每一根线条都让我有底气诉说那些挑灯夜战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