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社区活动丨第八届”英才施教”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师风采大赛决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4-21 14:58:53


为持续推进学生社区建设,丰富学生社区文化内容,各院系学生社区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旨在推动“五育活动进社区”,促进社区青年全面发展,共建和谐美好学生社区。

2024年5月19日晚,第八届“英才施教”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师风采大赛决赛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外语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王蔷,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少茜,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英文系副主任潘琳,及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校外实践导师张秋会应邀出席,担任本届大赛的专家评委。

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54所高校的280位英语方向研究生踊跃参与,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7位选手脱颖而出,进入了总决赛的激烈角逐。决赛中,选手们依次进行5分钟的说课和8分钟的微格教学展示。


在展示环节中,选手们的教学仪态得体大方,课程设计逻辑清晰且引人入胜,他们或激情洋溢,或循循善诱,用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复杂的英语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向观众和评委们展示了他们的教学风采,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本次决赛通过线上同步直播,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及学生观众,线上观看人数达4000余人次。比赛过程中,观众们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互动,与选手和评委们共同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富有活力的交流氛围。









专家评委们对参赛选手们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围绕英语教学核心素养从多维度、多角度进行了专业点评:

张秋会老师指出,语篇分析中,“why”部分作为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的核心,应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进行表达;结构化知识应作为教学内容的总抓手,需注重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非过度追求语篇的细致化。另外,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活动设计需注意逻辑层次的清晰性和对时间的有效把控。潘琳老师认为一堂优秀的英语课需要“Make learning happen!”,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有所获,引领学生去探索,而非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潘老师提倡将英语学习活动观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持续追问引导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实现深度学习。罗少茜老师用CEEA——Capability、Engagement、Effort、Achievement对选手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语篇类型和学情分析两个角度对选手们的教学设计提出完善建议,指出教学活动设计应与学情分析紧密对应。同时,罗老师强调了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性,认为语言课的核心在于语言本身,并倡导老师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根据学生实际课堂反馈推进课程进程。王蔷老师对选手们在文本解读、教学活动及学案的设计、教姿教态、课堂把控和互动反馈等方面给予了肯定。同时,王老师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课程导入的功能和目的、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与文本本身、如何确保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的内化以及如何设计基础性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等。王老师强调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少讲多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生成知识。






经过说课和微格教学展示的精彩竞技,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雪婷获得一等奖,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沈文欣和唐嘉雪获得二等奖,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张星宇、北京师范大学的杜羚铭、陈易孜和李丽琴获得三等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英才施教”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师风采大赛旨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践行“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的使命担当,加强教师队伍预备人才素质培养,为全国院校有志于深耕教育行业的英语专业研究生搭建一个全面学习、锻炼和成长的平台,分享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共同推动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毛燕 卢以若
第八届”英才施教”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师风采大赛决赛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