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致敬吾师】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学教研室:“教”以深耕 “研”途花开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 发布时间:2024-09-08 19:21:47

“让学生喜欢眼科学,让老师主动融入教研。”这是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学教研室所追求的教学目标。教研室是2009年由江淮名医、二附院眼科主任陶黎明教授创建的,成立以来,共培养本科生、硕士及博士360余名。在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教研室以教育实践展现教育理念,用教育理念引领教育创新,打造特色教学基地,持续培养思想道德水平高、学习实践能力强的眼科学人才。

一滴汗水,一分收获。近年来,教研室师生斩获全国眼视光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技能大赛银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省赛区新医科正高组三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优秀指导教师、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贡献新华奖等诸多荣誉。2024年9月,教研室又被评为“安徽医科大学2023-2024学年先进集体”。

“强理论、重实践、促提升”,教研室负责人许育新表示,眼科教学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提升”两手抓、两促进,为临床、社会输送更多值得信赖的“新鲜血液”。

提灯引路:上好理论与实践两门课

眼科学知识多、细、直观性比较弱,与临床其他学科相比,有解剖位置深、结构精细等特点,学习起来难度大,要花费较长时间。学生们只有真正喜欢上眼科学,对眼科学产生足够的兴趣,才有可能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攻读学科内容上来,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眼科学的积极性,教学团队坚持致力于上好“入学第一堂课”,以动画视频、图文并茂等生动趣味的方式,结合实际案例,讲授眼科学对各类眼科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手段,介绍眼科教研室发展壮大的历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科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其从事眼科临床工作的自豪感与神圣使命感。

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好的实践教学才能将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临床技能。在实验操作授课时,教研室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针对学生理解能力及实验基础等特征实行分级分类差异化培养模式,带教老师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答疑解惑,指导一个个步骤,改正一处处错误。有的同学实验基础较薄弱,老师们还会私下“开小灶”,多讲几遍、多示范几次,不放过任何一处问题,也不落下任何一位学生。

为了确保每名同学都能掌握各类实验器材的操作要义,除了规定的实验课程之外,实验中心随时开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课余时间申请使用。对于有技能竞赛培训要求的同学,带教老师还会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有的时候在实验中心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在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技能的实践转化平台方面,教研室积极深化与上市企业的合作,打造“早接触行业、早了解专业、早进入职业”的“三早教育”模式,建设眼视光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培训学习、技能传帮带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心系杏坛:像爱护眼睛一样关爱教研

教而不研则空,研而不教则浅。教研工作是科室发展壮大的生命线,要想守护好教研质量,就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关爱教研。多年来,教研室在坚持多措并举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随着眼科学技术的不断改变,学界、业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持续提高,这就促使教学团队在提升临床带教水平、强化教学成果上投入更多的努力。“临床技能方面的各类赛事、志愿活动等都是促进教学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许育新说,“我们一直鼓励学生走出去,和来自全国各地医学院校的学生多交流、多探讨,开阔眼界,即使没有获得奖项,也一定是有收获的。”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教研室的同学们积极参加“全国眼视光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技能大赛”及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佳绩。其中,创新项目《一种治疗近视的灯组器件及其组合策略》获第九届“挑战杯•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最佳人气奖,《虹光(RF)——一种防控近视的医疗光源与无侵入光疗技术》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一等奖、国家级铜奖及首届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大赛优秀奖。

在示范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科研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和教学相比,科研更侧重于身教,通过科学研究激励学生不断发现和创新,提高他们文献阅读、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能力和素质。做科研,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当收到同学们在科研过程中的疑问和不解时,导师的第一反应是“欣喜”,为他们的主动融入、大胆思考而欣喜。在和学生们共同探讨、共同推进实验步骤而让问题得以解决的时候,导师看到的不仅是科研项目的阶段性进展,更多的是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老师们授课清晰,见习带教也很耐心、严谨,总是鼓励我们勇敢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该院2016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2021级眼科学硕士研究生曹凡在采访中说道。读研期间,曹凡在导师陶黎明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中科院1区期刊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130分,入选《人民日报》专版刊登的《2022-2023学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筑梦砺行:让教研工作永远活力四射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师资,教研室的人才培养对象也不只是学生,还包括带教老师。

为了提高教师眼视光医学专业教学水平,教研室号召带教老师积极参加访学促教项目。自2019年开始,经医院组织申报,科室教师开始分批次外出交流学习,赴温州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地参加为期4-6个月的“中国眼视光师资国内访学项目”,以完成“至少一个教案编写、一个讲课幻灯制作、一次理论课授课和一次实验课带教”的形式,学习优秀经验,将好的教学方法带回来。截至目前,已有6名教师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并获得合格证书。

“导师制度同样可以用来培养教师。”许育新坦言,教研室会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分配带教经验丰富的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支持的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育既是科学性的,也是艺术性的。科学性在于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艺术性要解决好“怎么教”的问题。因此,新老教师“结对组合”除了要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帮助青年教师,更要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指导他们。为了保证青年教师充分学习好“怎么教”,教研室会定期组织教学评估,通过反馈的“镜子”了解不足、找出差距。反思性教学也是该教研室常用的一种方式,鼓励年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将“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结合起来,激发青年教师的发展潜能。

不论是对待学生还是老师,眼科教研室希望达到的是“人人成长、人人出彩”的发展状态,这种状态是昂扬的、饱满的。教研工作也可以“出圈出彩”,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带教团队将共同致力于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营造好学、好教、好作风的科研氛围,让科室的教研事业永远保持活力。

15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奔赴这里又离开这里,变化的是求学者,不变的是带教老师团队潜心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他们对学生负责、对教研工作负责,始终在“培养出色的眼科人才”这条道路上不忘使命、勇毅前行。

责任编辑:虞晓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让学生喜欢眼科学,让老师主动融入教研。”这是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学教研室所追求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