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告别“要是就好”,开启焦虑自救

发布时间:2025-03-28 09:03:41 徐慧敏 周艳艳

安心学堂

反事实思维: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要是……就好了”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考试没考好,就忍不住想“要是我当时多复习一会儿就好了”;和朋友闹矛盾了,心里一直念叨“要是我当时没说那句话就好了”。其实,这就是“反事实思维”在起作用。

PART.01

一、什么是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是指在心理上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然后假设一种原本可能出现而实际并未出现的结果的思维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就……”式的思考。它分为上行反事实思维和下行反事实思维。上行反事实思维是想象比现实更好的结果,“如果我多复习一会,考试就能考的得很好 。”下行反事实思维则是想象比现实更坏的情况 ,“虽然考试没考好,但还好我没考得更差。”

PART.02

二、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原因

1.对结果的不满意:当现实结果与期望不符时,我们容易陷入反事实思维,幻想另一种结果。

2.追求完美的性格: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对事情有更高的要求,一但结果不如预期,就会通过反事实思维来寻求改进的空间。 

3.过往经验的影响:过去的经验会让给我们再面对失败时,更容易陷入反事实思维,思考为什么这次没有成功。

PART.03

三、如何正确对待反事实思维

1.接受现实,停止过度假设:当发现自己陷入“要是……就……”的循环时,请先深呼吸,停止过度假设,把注意力转移到当下能做的事情上 。

2.将反事实思维转化为经验教训:从反事实思维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考试没考好,可以思考是哪些知识点没掌握,下次考试如何调整复习计划。

3.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运用下行反事实思维。比如参加比赛没拿到理想名次,可以告诉自己“还好我参加了,积累了经验”以此来提升自信心。 

我们不必被反事实思维困住,而是要学会从中汲取力量,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希望大家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反事实思维,把它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参与问答,我们会选出30位同学加0.1的身心素质学分。我们下期再见!

88.jpg




责任编辑:陈雪琪
反事实思维是指在心理上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然后假设一种原本可能出现而实际并未出现的结果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