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学院“讲好中国故事”走进大华山镇 探索科技兴农新模式
近日,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教工党支部、昆虫学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本科生第四党支部联合开展“讲好中国故事——千村万村展新颜,覃思致远谱画卷”第四期学习教育活动。此次活动由植物病理学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王晓丹、支部组织委员张旭东领队,师生一行前往北京平谷区大华山镇大峪子村,参观大华山镇大桃产业科技小院展厅和赤松茸种植基地,深度体验当地农业科技与三农产业发展之路。
抵达大峪子村后,大峪子村党总支书记张大朋对植物保护学院师生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在座谈会上,张书记首先介绍了大峪子村的基本情况和林下经济模式,并对中国农业大学一直以来的扶持帮助与合作共建表示感谢,并表达了通过党支部共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业病虫害问题的解决,推进“三农”工作落地见效的共建目标。
植物病理学系教工党支部的王晓丹、徐宁、王冬立、张宗英、刘宁等教师党员针对大桃产业常见病虫害与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充分了解大峪子村村民在大桃种植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表示将从植物病理学专业层面帮助村民解决生产中实际虫害问题。植保学院三个支部的书记一一介绍了支部的基本情况,交流了学院“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的活动背景和重要意义,希望以此为契机,双方建立长效持久的党支部共建联系。
随后,大峪子村党总支向学院三个党支部授牌“红色1+1”党支部共建单位,植物保护学院支部与大峪子村党总支将在未来紧密联合,助力乡村振兴。
师生一行在张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平谷大华山大桃科技小院的服务展厅。通过2022级硕士生崔畅的详细介绍,大家深入了解了小院的发展现状和农业服务新模式,以及大华山镇大桃产业的发展历程。
此外,师生们还实地参观了大峪子村的林下经济循环农业种植流程,张大朋书记带领大家来到赤松茸种植基地进行参观、体验采摘,并详细讲解了赤松茸的生长周期、营养需求和市场需求等内容。大家深刻认识到这一珍贵的食用菌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为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讲好中国故事”红色“1+1”党支部共建活动,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巨大潜力及其在推动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和环保,这对于解决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家也感受到了大华山镇在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参加活动师生党员群众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帮村民真正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科技支撑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