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彩】创新思政教育 扬州大学原创话剧《一江清水向北送》在校内外巡演
“乡亲们,这雨不大,刚好松了泥土,趁着好挖,咱们得赶紧啦……”一群青年挑着扁担、扛起铁锹、深挖河泥,生动演绎出当年扬州三江营人民轰轰烈烈兴修水利的场景。近日,由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创思政话剧《一江清水向北送》在校内外轮番巡演,为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扬州大学各学院的近2000名观众呈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政盛宴。
话剧《一江清水向北送》剧照。(扬州大学供图)
该话剧分为七幕,以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建设为背景,以革命后辈、扬州大学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成员江水清的讲述为引,讲述了在南水北调时期三江营人民和当地基层干部为工程建设团结共力的奋斗故事以及一代代水利工程建设者接续前行的感人事迹。
“我们通过实地走访江都水利枢纽、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地,先后拜访严登丰、金超等‘水站专家’以及部分搬迁移民,在专家的指导下,历时3个月从访谈记录、各式资料中“大浪淘金”,打磨出两万多字的话剧剧本。”话剧编剧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曹志琦介绍道,“我们希望‘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这项伟大工程背后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熟知,让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精神’能够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团队从零起步,招募演员、围读剧本、敲定角色、刻苦排练,四个月的打磨时间里,39名大一同学全情投入,共同打造了一堂别样的“大思政课”。这场七幕思政话剧中,以江豚、江小满为代表的勤劳朴实的百姓,以屠苏为代表的实干为先的水利工程建设者……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被演绎得活灵活现。
扮演童年江小满角色的朱佳欢深有感触:“《一江清水向北送》是一个充满爱国与奋斗情怀的故事,我们希望有一天这个故事能够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看见,走向更大的舞台。我相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精神’会在我们学生中不断传承创新,为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与传统的理论宣讲不同,以话剧的形式演绎红色故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我们认真训练表演技法,揣摩人物心理,准确把握角色特点。”扮演江水清角色的文颖回忆道,“作为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的成员,我希望能够像剧中的江水清一样热爱自己的专业,把理论知识讲透讲实,用‘青言青语’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堂。”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立法表示,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这场话剧表演对演员、观众来说都是一种创新的思政教育。话剧这种沉浸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将学生代入角色、带入剧本、带入剧情中,在表演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起青年的爱国情和报国志,激励他们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接续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