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五圈五型”学生社区育人微生态圈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从事人际交往、学习活动、日常生活的物理空间,也承载着价值引领、空间建构、队伍进驻、资源下沉、学生参与、智慧服务等多重功能,是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面对新时代、新学情、新场景,同济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精准回应学生期待,打造“五圈五型”学生社区育人微生态圈,实现育人空间、育人队伍、育人功能、育人资源在一线聚合,擦亮一流人才培养鲜明底色。
筑牢学生社区育人“核心圈”,打造一流党建引领的“先锋型”学生社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社区改革融入学校一流党建治理体系和“大思政”体系建设。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成立书记、校长双牵头的“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生社区“新三同”工作方案。二是完善学生社区组织架构,成立学生社区议事协调工作小组,构建“片区指挥长-住楼队伍-学生网格员”总体架构,搭建“学校-学院-学生”之间扁平化管理体系。三是基于学生成长不同阶段,建成“信仰启航”“先锋示范”“卓越领航”等主题党建活动室46间;建设“博士驿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驿家沙龙”“悦读书屋”“心灵驿站”“博士会客厅”四大品牌。四是以功能型党支部方式入驻学生社区,结合支部党员学科特点及自身特色,开展“自然能量流动站”、“百年红色建筑展”、“成长问诊”、“收纳大师”、“数学‘赶集’”等主题党日活动,构建党团支部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成才领航平台。
学生社区综合育人“新三同”工作实施方案
“博士驿家”学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营造学生社区育人“文化圈”,打造优秀文化浸润的“活力型”社区。按照“以点带面,连面成片,划片为圈”的模式,构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格局。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在学生社区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举办学生社区师生读书会,校领导与学生围坐畅谈,共话“时代新人”培育。二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新时代同济文化内涵,开展“一楼一品” 、“社区文化节”、“十佳宿舍”、“最美寝室长”、“学生社区非遗文化体验工坊”等社区文化活动,每年开展活动1000余场,累计参与4.5万人次。三是将“五育”元素融入社区空间,制定“五育”培养方案,以五大必选模块和拓展提升项目为着力点,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创新工作方法,依托“学生社区文化工作室”、“社区文化特色建设项目”,三校区联动开展美育培养、学业导航、职涯教育、心理咨询、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教育格局,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有志青年的理想地,有为青年的实践地,有爱青年的治愈地,有料青年的合作地,有氧青年的打卡地。
“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主题教育师生读书会
重塑学生社区育人“生活圈”,打造多感官情境的“宜居型”社区。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合理规划社区公共区域,以宿舍楼群为单位,因地制宜打造集思想引领、文化服务、成长赋能于一体的“集成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中心。一是构建“1+1+N”空间功能模式,即一个校区有一个“一站式”协同育人中心,同时结合楼宇基础及空间特色配套若干功能房。“一站式”学社社区协同育人中心,以“引领创造、开放共享、活力赋能、成长共赢”为宗旨,通过服务入驻、文化导入、空间营造、景观提升等方式,提升学生在社区中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各校区以协同育人中心为联结,以周边宿舍楼宇配套的“9+1”功能房为延伸,充分结合楼宇空间特色和学生群体学科特色,引入社区空间“特色+”理念,目前已建成公共空间346余间,面积达15140余平方米。二是打造多感官情境、多场景融合、多互动参与的新型“五感社区”。社区在空间营造上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全面考虑并满足学生对高品质学生社区需求,将“同济校歌”作为声景装置融入社区,打造“藏在学生社区建筑里的同济音符”;通过“轻量化”改造策略,重新定义社区空间功能,平时可作为周边楼宇学生休息交流区域,同时通过灵活的桌椅收纳、墙面展示空间及植入参与式技巧,让空间秒变成集“快闪展览艺术工坊”、“校园文创设计”、“跨学科创新实验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维参与式社区文化创意平台。
“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中心
藏在学生社区建筑里的同济音符
扩大学生社区育人“朋友圈”,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的“和谐型”社区。整合领导力量、专家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等各类育人资源,推进教育管理服务与学习生活融通,形成全员育人氛围。一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一线解难题,13位校领导、33个学院党政领导班子、28个职能部处负责人结对社区,以“四联工作法”,协同配合。二是撬动专业力量,呼应新生院大类培养改革之举,持续创新“驻楼导师工作站”建设,每年1200余人次知名教授学者驻楼一周开展工作,开展“社区讲堂”、“学术沙龙”、“成长问诊”、“师生对话”,走访辐射学生2万人次;探索以“青春会客厅”、“表演艺术社区疗愈工作坊”等“课程+”模式,充分发挥驻楼导师的主观能动性,打造具有社区特色的日常主题教育活动。2023年新学期伊始,“学生社区首部自治沉浸式戏剧”《嗨,室友》上演,广受学生好评,工作站建立至今,累计开展活动1000余场,覆盖学生22000人次。三是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建立以学生自治为主体的社区管理机制。224名学生骨干兼职辅导员以空间运行管理、文化氛围营造、主题教育开展、日常管理督导等方式,为学生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后援保障。
“驻楼导师工作站”之“我与书记面对面”国豪书院学生座谈会
“学生社区首部自治沉浸式戏剧”《嗨,室友》上演
构建学生社区育人“数字圈”,打造精准化服务的“智慧型”社区。以数字化赋能学生社区建设,以精准化服务更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一是建设“一网通办”师生服务门户,为师生提供一个全校范围内服务事项的总枢纽,包括服务事项、校情资讯、个人数据中心、资讯公告及时上新等功能,已有260项服务在“一网通办”上线,涉及校内18个部门。二是建立智能化综合安防管理系统,包括无感门禁、人脸识别门禁、智能门锁、IG私有云以及中控大屏等六项,采用高清抓拍、智能比对以及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布好学生社区智慧安防网。三是突破学生社区物理空间局限,建设线上线下协同的学生事务办事点,设置自助打印设备,提供奖学金证书、学籍证明、成绩单打印等线下服务功能,建立与社区功能场地预约、学生住宿申请-调换-退宿、宿舍设施故障保修-维修任务分配-项目验收等线上业务同步的学生事务综合办理平台。四是对学生成长的关键数据项进行梳理,在学生成长档案应用中展示10个大类、39个小类,200余个字段的学生成长数据,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设置学生成长成才能力培养目标,发现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优势与短板,精准辅助思政育人决策。五是践行“接诉即办”,“事事有回应”的,在学生社区创建接诉即办平台,畅通学生反映问题渠道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充分回应学生诉求,完善“学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