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主试点单位 > 阳光学院

第八期书院工坊讲座|重读《伤逝》:在爱情的镜像中锚定独立人格

发布时间:2025-04-24 00:24:46

图片1.png

图片2.png

在当代社交媒体的浪潮中,标签化的趋势愈发盛行,青年们似乎被各种信息所包围,却常常在精神的迷宫中徘徊。为了帮助大家挣脱虚拟标签的束缚,探索真实自我,拾光书院于4月2日晚在创四方园C229举办了第8期书院工坊讲座——《伤逝》中的“伪新青年”与当代标签化生存。

本次讲座由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才子班写作工坊导师黄羿老师主讲,旨在引导青年反思社会舆论与标签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培养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道德品质,并帮助青年树立真实、健康的自我认知。讲座从批判性思维出发,鼓励青年突破思维的惰性,打破标签的束缚,推动自我成长与精神蜕变,践行“五育融合”的理念,促进全面发展。

从科幻启发教育思考

图片3.png

讲座一开始,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苏广老师用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外星人提问引起思考:“人类不遗传记忆,怎么形成高级文明的?”这一问题激发了在场同学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讨论。苏老师指出,教育不仅是文明传递的载体,更深刻影响着个体与社会的进步。许多同学在听到这个问题后,纷纷表示,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还是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的关键。通过这一切入,讲座带领同学们反思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深远意义。

深度剖析经典,启发当下

图片4.png

 黄老师明确表示,本系列讲座不仅限于作品解读,更是通过文学作品引发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中,黄老师强调了经典文学的现实价值,特别是如何通过经典作品启发我们对当下社会与自我的认知。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他们对当代社会标签化现象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经典文学不仅能让我们审视历史,更能帮助我们思考当下,启发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成长。

《伤逝》中的爱情与社会冲突

图片5.png

在讲解《伤逝》时,黄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深入探讨了这部作品中的爱情悲剧。通过对涓生与子君关系的分析,黄老师指出,尽管他们追求个性解放与婚姻自主,但最终未能逃脱惨痛的结局。

在场同学们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有同学表示,这部作品深刻展现了个体解放与社会约束之间的复杂冲突,也让大家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黄老师鼓励同学们,从小说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

原文共读:揭开创作背景与深层内涵

图片6.png

 在随后的原文共读环节,黄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品读《伤逝》节选,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详细解读。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纷纷发表看法,有的同学提出了鲁迅对个性解放的深刻认识,而另一些同学则对小说中的悲剧结局表示感慨。黄老师对大家的见解进行了回应,并指出,鲁迅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也为青年人提供了反思自我和社会关系的契机。

传统婚姻与现代婚恋观的对比

图片7.png

黄老师在讲座中进一步探讨了婚姻的文化意义与历史演变,尤其是传统婚姻观与现代婚恋观的差异。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现代婚姻更加强调双方的平等与尊重,而传统婚姻则更多体现家庭与社会责任的结合。通过这一对比,黄老师让同学们重新审视当下婚姻观的变化,并鼓励大家在尊重自我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理性看待婚姻与情感的选择。

图片8.png

个人成长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黄老师结合五四时期女性的困境与解放进行了深刻分析。她指出,尽管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观念束缚下遭遇了诸多挑战,但自我觉醒和经济独立为她们争取到了更多的自由与选择权。这一讨论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大家认识到,女性的解放不仅是社会变革的产物,更是个人觉醒与努力的结果。同学们纷纷表示,标签化的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深刻,而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改善认知,才能突破外界标签的束缚,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

“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责任编辑:周郭灵智
拾光书院于4月2日晚在创四方园C229举办了第8期书院工坊讲座——《伤逝》中的“伪新青年”与当代标签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