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研究所第五期放映回顾|“桌面电影”:当屏幕成为生活的预演剧本

发布时间:2025-04-23 22:04:10

图片1.png

图片1.png

《网络谜踪》

导演/阿尼什·查甘蒂

3月20日,求是书院Cinephilia电影研究所“以光影为媒践行美育理念”,通过“从个体经验到理性对话”的观影研讨模式,将前沿电影理论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创新,倡导“以美为媒,五育共美”本期聚焦“‘桌面电影’:当屏幕成为生活的预演剧本”,精选影片《网络谜踪》展开深度对话——在德育引领下深化智识探讨,构建全方位的美育实践场域。

通过“镜头语言解码+现代科技思辨”的双轨研习,我们不仅激活影像的美育价值,更以五育融合视角重构观影体验:在审美感知中培育人文关怀,于思想碰撞中淬炼批判思维,让每一次观影都成为五育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助力阳光学子在艺术熏陶中实现综合素养的立体化提升

桌面电影是什么?

桌面电影是指:以电子屏幕为唯一取景框,通过网页跳转、信息检索和社交互动完成叙事建构的影片。其发展脉络呈现双重转向:形式上从早期伪纪录恐怖片,向成熟类型片进化;内涵上则从制造感官刺激转向解构社会症候,这类影片通过“界面考古”再现了数字原住民的生存痕迹

桌面电影很大程度展示了数字化生活个人隐私的窥视,当镜头直击角色浏览私密文件、删除聊天记录的过程时,观众既成为偷窥者,也在镜像中看见自己——我们何尝不是终日表演“数字人格”的演员?如《网络谜踪》中,父亲认知下的“钢琴少女”形象,与互联网呈现的“孤僻少女”形象,恰是戈夫曼“拟剧理论”的完美注脚:人们在社交平台的前台表演与后台真实始终存在割裂。

图片4.png

桌面电影的另一个特质则是对空间的重构,一方面主角处在一个密闭空间,通常是家居书桌或者是办公室工位,具有物理空间锚定性,另一方面则是虚拟空间的无限性。当电影中出现的一幕幕弹窗提醒,大卫打开层层嵌套的网页时,隐喻的正是数字囚徒的生存困境——我们以为在操控界面,实被界面规训。

桌面电影的价值远超类型创新,它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生存的集体焦虑:我们在点赞中确认存在,在搜索中建构认知,在监控与自我监控中维系脆弱的关系。观看桌面电影这一类型电影,能够在极致情境中照见自己——当屏幕成为生活的预演剧本,我们是否还有勇气走出数据围城,触摸真实世界的温度?

映后讨论

图片5.png

在映后讨论环节,邱琦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桌面电影的创作手法与传统电影的差异。随后,邱琦老师详细讲解了桌面电影的定义与特性,通过对比传统电影的拍摄手法,清晰地阐述了桌面电影如何利用电脑屏幕作为媒介,创造出独特的叙事体验。

此外,邱琦老师与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数字时代隐私伦理与情感降级的深入讨论。在讨论隐私伦理时,邱琦老师列举了多个实际案例,如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在数字时代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同时,邱琦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体验是否变得越来越浅薄,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真实的情感交流与体验。

通过映后深度对谈,学生们更加深入理解互联网当下的个人隐私泄漏与保护。本次放映活动,希望同学们以电影为媒介,激发大家对当下媒介社会的认知。

图片6.png

 张梦婷老师谈到,在传统电影创作中,视点的巧妙运用一直是导演的核心技巧之一。导演和摄影师通过精心设计镜头语言和剪辑节奏,引领观众的视线在不同场景、角色和情节间流转,从而构建起故事的叙事脉络与情感张力。例如,在经典悬疑片中,导演常先以全景镜头展现犯罪现场的全貌,再迅速切换至特写,聚焦线索物品的细节,制造紧张氛围,激发观众好奇心。

然而,桌面电影的兴起颠覆了这一传统模式。它以电脑屏幕为媒介,将视点切换的主导权交予观众。创作者不再依赖复杂的镜头调度,而是通过屏幕录制软件,以固定的屏幕画面为框架,借助鼠标点击、页面切换等操作,引导观众自主探索信息,理解故事。这种创新方式不仅降低了电影创作门槛,还重塑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为电影艺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桌面电影中的电脑屏幕、社交媒体平台和搜索引擎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人际关系的核心场域。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一切的外化、延伸、产出”。在现代社会,界面和符号构成的屏幕就是“人的延伸”。然而当人类通过社交媒体、点赞按钮和视频缓存构建情感纽带时,真实的情感浓度正悄然蒸发。这种“情感降级”并非情绪的简单衰减,而是一场由媒介特性主导的系统性异化——数字界面剥离了语气、表情与肢体语言,将丰盈的情感共振压缩为扁平的数据符号。而电影要告诉我们的是父女最终回归只有现实,经历真实存在的情感才是最珍贵的。

图片7.png

学生荐影指数:9.0

我看这部电影时,感觉它有点像伪纪录片,很贴近真实生活。电影里埋了很多伏笔,结尾全部揭露。女警官一开始的热情,到后面逐渐露出破绽。中期她和男主半夜视频通话,她儿子欲言又止的样子,让人感觉其中必有隐情。关于女孩能活下来的部分,电影一开始就有伏笔:男主点开网页,第一条新闻展现的就是一位老人在野外求生九天后获救。

——许壮壮  24人工智能专本2班

这部电影的拍摄形式很特殊,容易让观众产生使用电子设备的代入感。影片开头就埋下了悬疑的伏笔,刚开始看可能不会注意,看到后面回想起来才恍然大悟。不过这种类型的电影也有局限性,它更适合讲述短小紧凑的故事,比较适合悬疑类或日常故事,观众能从中获得新奇的体验,这种电影最主要的是给人的代入感,它能让观众有新奇的观影感受。

——黄炀骏  2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本3班

我早年看过这部电影,但当时没细看,我当时觉得电影挺无聊的,今天仔细看了,发现这部电影很不错。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伟大的父爱,母爱同样伟大。电影前面有个伏笔,妈妈说儿子说谎骗钱,后面父亲问妈妈怎么处理这件事,妈妈选择为儿子兜底、撒谎。这就能理解后面妈妈为了保护儿子签收协议、顶罪的行为。每个父母都不会放弃孩子,哪怕孩子失踪,也不愿意相信孩子已经去世。我觉得这一点在电影里展现得很好。

——张冯玥  24数媒专本1本

我今天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感觉很新奇。我学的是物联网,物联网的主旨是万物互联,通过现在的网络技术,我们能获取各种信息。电影里男主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获取信息,和我专业所学有相似之处。

电影开头男主的妻子和女儿的妈妈去世,男主保存了很多视频。看到这里我很有感触,我奶奶去世时,那个年代照片很少,只有一张黑白照片用来回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到,当速度超过光速就能回到过去。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管身在何处,回忆过去时,思念就超越了光速。照片和视频就是保留回忆的信物,我觉得这一点很有意义。

——林灿  24物联网工程专升本3班

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代入感很强。一开始以为剧情很老套,就是女儿失踪父亲寻找。但没想到反转很多,比如头像放大时,怀疑有问题,结果发现是网上随便找的。这部电影更多地体现了父爱和母爱的强大。同时,我也想到在互联网时代,个人网络安全很重要。

——洪雅敏  22计科1班

本期电影研究所活动圆满结束~

期待下一个望向银幕的时刻


责任编辑:周郭灵智
3月20日,求是书院Cinephilia电影研究所聚焦“‘桌面电影’:当屏幕成为生活的预演剧本”,精选影片《网络谜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