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盲盒第二十二期|告别纯真:上帝之城的生存悖论
3月20日,求是书院电影盲盒活动以“以光影为媒践行美育理念”为主题,以“以美为媒,五育共美”为宗旨,将电影鉴赏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相融合,打造了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校园电影文化空间。本次电影盲盒,放映了《上帝之城》。暴力美学背后暗藏人性密码,生存困境映射社会镜像,既是对道德选择的叩问,亦是批判思维的磨砺。当镜头语言化作美学课堂,生存博弈照见生命韧性,底层挣扎彰显劳动尊严,光影流转间,五育共美的教育诗篇已然悄然书写。
华灯初上,里约的贫民窟在霓虹中裂开伤口,
《上帝之城》以枪火为序章轰然启程。
当孩子们持枪的剪影吞噬教堂尖顶,
每个弹孔都成为文明溃烂的注脚。
这部作品用镜头剖开人性褶皱,
拖拽着观众俯视暴力的深渊。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的摄像机是淬毒的手术刀,
每一帧都剜开社会溃疮。
当观众在弹雨剪辑中眩晕,
在血色霓虹下战栗,
突然看清那些持枪少年的瞳孔里,
倒映着我们不敢承认的原始真相。
每一帧都刺痛,
每一帧都灼烧,
每一帧都像子弹穿透灵魂的X光片。
影片信息
里约贫民窟是上帝转身离去之地,魔鬼在此都要捂额叹息。跟着阿炮的脚步,我们钻进这座垂直堆砌的罪恶迷宫,他后颈的十字架纹身早已被二十年枪林弹雨浸成墨色。六零年代的血色黄昏,三个持玩具枪的少年抢劫旅馆后走上不同末路——阿夹的弹孔里开出白色十字架,阿呆和阿毛的血在水泥地上绘成帮派图腾。阿炮蜷缩在生锈的排水管后,听着子弹在头顶编织死亡蛛网,他颤抖的瞳孔里映出七十年代最狰狞的黎明。当“小豆子”用匕首切开第一个对手的喉咙时,阿炮正用报纸裹着偷来的面包。这个昔日被他们踩扁烟头的跟班,如今成了用AK-47点烟的暴君。班尼的葬礼上,安丽迪卡的白裙被硝烟染成暗红,阿炮的快门定格了毒枭女儿亲吻棺材的疯狂,底片上凝结着比可卡因更致命的欲望。镁光灯扫过持枪孩童皲裂的嘴唇,阿炮在取景框里看见二十年前的自己——那个在帮派火拼中钻地洞的男孩,如今用镜头丈量人性的深渊。当最后一颗子弹撕裂雨幕,他忽然明白,在这座上帝转身的城池里,每个活着的人都不过是命运漏网之鱼。
“荐影人”王炳贝老师
这部影片的呈现无疑具有某种颠覆性的艺术张力,其以近乎冷酷的笔触剖开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生存真相。选择这样一部作品,实则是试图打破常规观影体验中温情脉脉的叙事惯性,将观众拖拽至粗粝的生存现场。那些在镜头前演绎黑帮火拼的非职业演员,多数人本就是街头生存法则的践行者,表演对他们而言不过是命运轨迹中一次偶然的交集,银幕熄灭后依旧要回到子弹与鲜血构筑的日常。这种虚实交织的魔幻感,恰成为影片最刺痛人心的注脚。当摄像机闯入“上帝之城”,手持镜头的震颤与纪录片式的粗粝质感,将里约的暴力美学以最原始的方式袒露。导演在枪林弹雨中捕捉人性的微光,用摇晃的镜语复刻着这座罪恶之城真实的生存质感。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时空流转,权力游戏的主角永远是被环境异化的少年,他们手持枪械的剪影,既是对“适者生存”法则的血腥诠释,亦是环境塑造人格的残酷证言。这些在街头巷战里早熟的生命,用暴力书写着被时代与空间双重放逐的生存史诗。奥斯卡提名的殊荣未能改写演员们的生存轨迹,反倒印证了影片所揭露的宿命轮回——在上帝缺席的丛林法则里,救赎从来不是叙事母题。当孩童的纯真被生存焦虑碾碎,当持枪的手替代了执笔的手,这种荒诞的现实倒错恰恰构成最尖锐的社会批判。我们目睹的不只是暴力美学的视觉奇观,更是整个时代的精神困境,那些挣扎在生存边缘的生命,用血与火谱写着被时代裹挟的悲歌。
映后交流
“教师发言”张涵老师
《上帝之城》是一部很有冲击力的电影,不仅呈现了巴西贫民窟的暴力、毒品、犯罪横行的现实,更展现了社会不公与个体命运的挣扎。有的人在这部电影看到的是血腥与混乱,有人则能看到贫困与希望的较量。这让我想起《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两部作品都展现了一种近乎窒息的生存环境:一个是犯罪滋生的贫民窟,一个是极端压抑的原生家庭。两位主人公同样面临教育的缺失,但正是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找到突破命运的可能性。我们很少放映这种类型的影片,这次也算是给大家带来一个新奇的体验,我们身处在和平年代、和平的国家,也许根本想象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扭曲的地方。电影让我们看见,在和平年代之外,仍有无数被困在黑暗中的人,也让我们反思,如何珍惜和平,如何抓住希望。
“教师发言”陈睿政老师
《上帝之城》初映时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叙事张力引发广泛热议。其影像风格极具实验性突破:摄影师采用肩扛式跟拍与浅景深构图,在晃动镜头与急促剪辑间构建出令人窒息的临场感,仿佛将观众拖拽至里约贫民窟的枪火现场。这种带有纪实美学的影像革命,使暴力场景摆脱了猎奇噱头,升华为对生存困境的尖锐叩问。在叙事架构上,影片暗藏存在主义寓言的闭环结构。唯一幸存者阿炮的旁白视角,恰似穿透铁幕的裂缝,见证着“上帝之城”自成体系的生存法则。帅奈德的堕落轨迹最具象征意味——从恪守道德的少年到泯灭人性的凶手,其精神异化过程折射出环境异化的残酷本质。而阿炮的逃离则暗示着精神救赎的可能:当暴力成为生存默认选项时,保持人性底线反而成为突破困局的密钥。这种空间寓言与钱钟书《围城》形成奇妙互文。上帝之城如同倒置的围城,被欲望驱使的“城外者”终将成为困兽,而清醒的旁观者方能挣脱精神枷锁。导演以近乎残酷的真诚解构了暴力景观,邀请观众穿透血浆与弹壳,触摸文明社会暗藏的原始丛林法则——在秩序失范的真空地带,人性既是野兽的牢笼,亦是自救的方舟。
会计专业 吴羽涵
《上帝之城》以拉美底层社区为样本,用冷峻纪实笔触解构暴力生态,超越《古惑仔》式个体英雄叙事。导演以全景式社会观察取代好莱坞人性煽情,将贫困、毒品与权力斗争编织成命运交响曲。每个角色都是社会机制的鲜活注脚:浪漫的理想主义者Binny、怯懦的摄影者阿炮,在无常命运中走向殊途,印证“影像改变命运”的谶言。这种群体叙事恰与战地新闻精神共振——最好的报道诞生于事件腹地,记者命运与真相共生。当镜头穿透上帝之城的血色迷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暴力景观,更是新闻本质的终极隐喻。
会计专业 张歆姿
《上帝之城》以漫画式暴力美学撕开文明遮羞布,急促闪回、定格特写与扭曲景框交织出血腥图腾。权力更迭如莫比乌斯环,少年弑君登基终被新血反噬,轮回魔咒吞噬着每个“小霸王”。当镜头震颤着穿透贫民窟的硝烟,那些定格的狰狞面孔,恰似暴力美学的血色图腾,在视觉暴力中完成对生存困境的终极叩问。
国际贸易专业 魏博洋
《上帝之城》的叙事核心并非聚焦个体,而是将镜头化作手术刀,解剖里约热内卢贫民窟这一吞噬人性的怪兽。始于1960年代的“上帝之城”安居计划,在野心与贪婪的催化下畸变为暴力温床,至1980年代已蜕变为南美大地上最危险的权力角斗场。导演以蒙太奇刀锋切开二十年的血色年轮,让观众目睹这座混凝土丛林里上演的原始生存游戏,当新一代少年举起枪支完成血色加冕礼,贫民窟依然矗立在山海之间,继续吞噬着下一轮祭品。
此次电影盲盒圆满结束,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次的精彩盲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