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盲盒第十四期|《浅田家》:亲情梦想与自我实现
本次电影盲盒,
《浅田家》惊喜登场,
这是摄影师浅田政志和他家人的故事。
怀揣着好奇之心的师生坐满报告厅,
或许正渴望一场独特的视听盛宴。
那让我们跟着中野量太独特的导演手法,
走进浅田家的温暖又感人的生活片段。
通过镜头记录下的每一个瞬间,
用爱与亲情绘制人生的美好画卷。
每一帧都温馨
每一帧都感人
每一帧都充满生活的气息
观众们仿佛进入了一场心灵旅行
感受家庭的力量与温暖
影片信息
本次电影盲盒,《浅田家》惊喜登场,这是一部聚焦于平凡家庭非凡摄影梦想的温馨之作。140位心怀梦想与温情的观众齐聚一堂,或许正期盼着一场触动心灵的视觉与情感交织的盛宴。那让我们随着中野量太细腻的导演笔触,踏入浅田政志一家用相机记录生活、探索自我与世界的美妙旅程。穿梭于日常与不凡之间,用爱与坚持编织家庭记忆的相册。每一幕都真挚,每一幕都动人,每一幕都满载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平凡家庭的温馨故事,鲜明的色彩,真挚的情感流露,让观众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关于亲情、梦想与自我实现的深刻旅程。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浅田家》是导演中野量太执导的一部温馨家庭题材影片,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柔和的色调,编织了一个关于家庭、记忆与传承的动人故事。幸宏和政志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之中,他们的父亲非常喜欢摄影,每一年,父亲都会给兄弟两人拍一张照片,制作成贺卡。在政志12岁生日那一天,父亲将珍藏的尼康相机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政志,希望他也能够在摄影中找到乐趣。带着父亲的相机,政志来到了大阪摄影专业学校学习。然而,政志的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懒惰和怠慢让他成为了学校里的问题学生,但与此同时,政志也展现出了过人的摄影天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拍了一组全家福照片,并且把这些照片做成了相册出版,意外收到了好评。《浅田家》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融合了家庭剧的温馨、怀旧风的情怀,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关于梦想、爱与成长的视觉盛宴。
“荐影人”陈睿政老师
自我接触摄影以来,我在互联网上结识了一位摄影师,通过他我深入了解了摄影艺术,并且领悟了摄影的深远意义。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观点:我希望大家能够挑选出自己认为最为重要的一个时刻——无论是与朋友聚会的合照,还是与家人出游的留影,亦或是个人失恋、成功的瞬间——并将这张照片冲洗出来,放置在自己触手可及的地方。实体照片与电子图片在触感和视觉体验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我认为,将我们最珍贵的照片仅仅保留在手机中是一种遗憾。摄影的本质,就在于将那些珍贵的瞬间定格在照片纸上,让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长久保存的记忆。因此,我鼓励大家将那些有意义的照片冲洗出来,让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绽放光彩,而不是仅仅作为手机中的数字文件被遗忘。
对我这样的摄影师而言,这部电影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深刻阐述了我对摄影的理解,以及摄影这一工具或职业对大家所能产生的作用。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了摄影能够定格时间,将记忆永久保留在照片中。这对我来说,是摄影最为宝贵的价值。同时,电影中的台词也让人深感共鸣,当翻阅照片时,那一刻的瞬间总能给观者带来力量。
此外,虽然这部电影主要聚焦摄影师,但其中的故事同样引人入胜。我特别想提到的是电影中的主角。在观看时,我深感羡慕他们那样的家庭环境。因为我曾在日本留学,对日本文化有一定了解。在日本,纹身往往与黑帮、罪犯等负面形象相关联,而在电影中,主角却拥有纹身。这让我思考,在如此开明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主角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此外,电影还涉及到了教育的话题。故事的开篇源于一次摄影作业,题目是“当你人生中的最后一张照片,或是代表你人生的唯一一张照片”。这个题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思考如何为我的学生们设计这样有深度的题目,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对摄影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不仅让我对摄影有了更深的认识,还让我对家庭、教育等话题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相信,对于每一位热爱摄影、热爱生活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都值得一看。
映后交流
“教师发言”苏广老师
在与陈睿政老师聊摄影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他并非文学或艺术理论方面的专家,但他对摄影有着独特的见解。这引发了我对摄影艺术的深入思考,特别是关于什么是好的摄影,以及如何教授摄影。
睿政老师推荐这部电影时,我非常开心。因为我一直对电影和摄影抱有浓厚的兴趣。回想起我初学摄影时,我曾问自己什么是好的照片。当时的答案是,我愿意分享或收藏的照片就是好照片。这个标准并非基于照片的美观或拍摄设备的优劣,而是基于照片能否触动我,让我有分享和收藏的欲望。
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摄影不仅仅是记录美丽瞬间,更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我记得我曾读过一位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笔记,他提到摄影是一种治疗性的反省和连接自我的过程。在孤独的时刻,他发现摄影可以将那些热情或痛苦的瞬间变成永恒。这段话曾深深激励了我,让我更加热爱摄影。
然而,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和便利,我们似乎忘记了摄影的本质。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就像文字可以记录我们的成长和存在一样,摄影也可以成为我们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重要工具。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并热爱的事情,并用自己最喜欢、最舒服的方式去感受它、接触它。就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他找到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亲情,并通过摄影这种方式去记录、去感受。我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它。
我认为,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件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用最舒适的方式去体验它。无论是通过摄影、电影还是其他方式,只要我们能够找到那个让自己心动的点,就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同时,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结尾,它给人一种温柔而深刻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也能够从这部电影中汲取灵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热爱和追求。
“教师发言”王炳贝老师
从读大学起,我原本想选择摄影专业,但后来觉得摄影仍不过瘾,于是选择了导演专业。这个选择的初衷,其实源于我小时候的一张黑白照片。我家中有五个姊妹,我排行最小,前面有四个姐姐。遗憾的是,我小时候的照片仅有一张,而且那张照片中我的大姐还不在。这让我一直想着,以后一定要成为摄影师,拍更多的照片。
进入大学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大一的时候,我就被同学们戏称为“胶卷杀手”,因为我一有钱就会立刻去买胶卷,不停地拍摄,记录生活的点滴。这与影片中摄影师的某些特质颇为相似,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感触。
影片中,有几个瞬间特别触动我。一个是主人公被他妈妈打了一巴掌后说的那句“我是第一次打你,因为你老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句话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也是只身一人从外地来到这里,特别能体会那种追求自我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平衡。另一个瞬间是小孩在拍照时强挤出的微笑,那让我非常感动。如今,很少有电影能如此触动我,但这个瞬间却让我深有感触。也许在座的同学们还没有成家立业,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这种感受。但当那个小孩喊着“找爸爸”时,我想到了我的女儿。我自己在外地,她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这让我倍感愧疚。同时,我也想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好的摄影师和导演,因为大家都有记录生活的热情和能力。
因此,我建议大家多去做一些记录。就像我早年一样,现在回到家我也会翻看相册。每年过年,我都会去拜访那些老人家,看着他们老去,我总会在合适的时候拿出一些照片给他们看,他们总是特别开心。就像影片中那个人一样,最初对洗照片很不耐烦,但当发现孩子没了、照片一张也找不到时,他才体会到影像的力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陈雅茹
我认为照片的意义不仅局限于记录过去,它们在现在乃至未来都承载着重要的价值。照片是时间的印记,它们捕捉了某个瞬间的画面,同时也定格了拍摄者与被摄者在那一刻的情感。当我们日后再次翻阅这些照片时,往往能从中发现新的意义,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迁。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家的相册。相册中不仅记录了我个人的成长轨迹,更珍贵的是那些关于我父母年轻时的照片。每当我看到这些照片,都会感到一种惊奇与感慨:原来我的父亲曾经如此英俊,母亲在年轻时与现在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些照片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他们的过去,感受到了他们年轻时的活力与风采。
对我而言,这种体验是极为神奇的。虽然我只是在后来才看到这些照片,但那种感觉却如同我亲自参与了他们曾经的生活。这些照片不仅是我父母过去的见证,更是我与他们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通过它们,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时间的宝贵与生命的传承。
学前教育专业 张一杰
我想分享一下关于记录这件事。回想起我小时候,对于拍照总是持有一种排斥的态度。每当爸爸妈妈要给我拍照时,我总是感到不耐烦。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意识到这种记录方式其实非常有意义。当你回顾过去的照片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变化,无论是发型、面容还是心境,都仿佛被时间定格在了那一刻。
因此,我鼓励大家在生活中多记录。现在手机如此便捷,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拍摄和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我女朋友,她非常喜欢摄影,同时也有一台摄影机。我们与世界交流的方式不同,她每天通过镜头记录生活,把镜头当作她的第三只眼睛。而我,则更倾向于用文字来记录我的所见所感。她曾经告诉我,拍照其实是在定格一个瞬间,把它变成永恒。我自己也有一个小习惯,那就是每个月给我女朋友写一封信。我告诉她,这些信件就像是我们共同编写的长篇小说,记录着我们的故事和情感。等到我们老去的时候,这些信件将是我们一生的回忆。
同样地,如果你持续拍摄生活中的小视频,并将它们串联成vlog,那么当你老去的时候,你就拥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人生电影。虽然我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大导演,但我们都可以做自己的导演,记录并编织属于自己的故事。
此次电影盲盒圆满结束,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次的精彩盲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