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6电影盲盒第十期 | 《姥姥的外孙》:你是我心里的第一名
本期盲盒放映的是一部感人的亲情电影,
活动现场来了许多师生的新面孔,
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
会有更多同学加入盲盒、爱上盲盒。
很多观众在本期影片的情感驱动下带入自身过往:
或是思念逝去的家人,
或是回想起疏离已久却深深依恋的亲人,
甚或是那故土难归所带来的挥之不去的乡愁。
电影盲盒周边文创和纪念门票 ~
影片信息
《姥姥的外孙》又名《如何在外婆去世前赚到100万》,影片开始,阿安去探望病重的爷爷,并问一直在照顾爷爷的堂妹“为什么不找份既轻松又赚钱的工作”,堂妹称她已经找到了。
不久,爷爷离世,堂妹继承爷爷的房产,一夜致富。阿安才恍然大悟,受其启发,立即开启一场外孙的啃“姥”计划。在得知姥姥罹患癌症后,阿安放弃做游戏主播、迅速搬入姥姥家,全职陪伴起姥姥,希望在姥姥过世后也能继承房产,甚至还急不可待地把房屋的买卖信息贴到网上。与外孙一样“别有所图”的还有他的两个舅舅,他们算是这场遗产争夺战中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家长如果给某个孩子钱更多,则意味着他们更偏爱这个孩子。而在这场不落俗套的遗产争夺战中,姥姥的所作所为让我们看到爱其实有很多种形式.
影片中,这个三代同堂的泰国华人家庭里,祖孙的代际关系、核心家庭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所面临的挑战与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困境如出一辙,加之影片对潮州话、潮州童谣、清明节扫墓等中式元素的使用,使得该片与中国文化有了天然的亲缘性,这也让观众更能够产生共情、共鸣。
“荐影人”王炳贝老师
我坐在第一排,身后是此起彼伏的抽泣声。那些你来到世界时最先认识的人,最熟悉的人,好像也只是一夜就变得衰老、变得斑驳,彼此之间其实已经很陌生。影片中子女为了财产对老人突然的关心就像是秋天最后的一场雨,而秋雨最是无情,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打落树枝上最后坚挺的黄叶。每个人的播种都想着收获,亲情也不例外。
金钱与亲情,爱的排名,一代代女儿们的诅咒,戳中了多少东亚家庭最深的隐痛。姥姥既是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的受害者,也是“重男轻女”的加害者。影片中女儿阿秀说“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不经意间,点破了家族女性的宿命。这悲伤的宿命感是莫大的悲凉,像北方寒冬腊月的寒风一样刺骨,让一切无奈又无力。导演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亚洲家庭中复杂的亲情关系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让我们看到了家庭中的隐痛和创伤。你总会在这部电影里看到自己家人和亲人的模样,他们就是这样的存在。
本期荐影人 王炳贝老师发言
那一晚
世界在童谣声钟安静下来
姥姥的花儿被雨打落
落下一生的潮湿
映后交流
老师们说:
曾庆辉老师:
电影特别感人,我挑一个我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点聊聊,影片中有两处提到姥姥的梦到父母,分别是姥姥第一次治疗癌症,已经最后一次放弃治疗希望的时候,也是姥姥两次离死亡更进一步的时候。为什么在接近死亡的时候会梦到父母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父母是挡在我们和死亡中间的一堵墙。”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不会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但是当父母离去,我们就会真切感受到死亡临近的可能。我觉得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中接近死亡时,姥姥两次梦到自己的父母。这样真实的细节电影中还有很多,也是本部影片能够打动众多观众的关键。
黄思瑶老师:
我的观点感觉很难用语言去描述或者表达清楚,大概是东亚人对于临终关怀里的死亡和爱的逃避吧,从家里祭祀开始就是一场逃避,不愿意去扫墓祭祀不愿意去做,到后期得知姥姥生病选择的是不告知,告知后选择的是不陪伴或者是目的性陪伴。姥姥心里其实也明白,姥姥其实也有点在逃避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去拖累麻烦自己的孩子。这里面藏着很拉扯别扭的爱意,最后姥姥留给外孙的存折存款,外孙把这笔钱按小时候的约定给奶奶买了“大别墅”坟墓,每个人表面上可能都是为了“遗产”充满算计,但是最后都是无声的爱意。
学生们说:
工业互联网学院 林权煌:
给我哭的稀里哗啦的,想起小时候姥姥给我带大,如今却天人两隔,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却没让她享上福。这次的电影代入感很强,在场下哭了好几次。
人工智能学院 纪家铭: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作品中对于亲情的刻画,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如姥姥为外孙准备的一餐餐饭菜,或是夜晚床边轻柔的讲述,让这些平凡的日常,成为了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亲情,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珍惜。
艺术与儿童教育学院 魏薇:
妈妈对M说给予比接受容易,可姥姥觉得付出比索取幸福。她对家人的爱毫无保留,对家人的爱不计回报。这也许是东亚人才懂的家庭感情,可能也都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家庭的一小部分。
不计回报的爱是M从姥姥身上学到的勇敢,影片结尾的风铃声飘过,姥姥也看到了M的思念。
经济管理学院 余晓玲:
我本身是 bkpp 的粉丝,这部电影之前在福州粉丝包场有看过,当时更多是沉浸在大屏幕可以看到 billkin 的电影,以及真的全程断断续续哭(剧情很感动),到后续和现场姐妹一起应援的感动,今天可以在阳光和不认识的大家一起观看,看到了更多关于这部电影的细节,除去本身的电影剧情让人直逼眼泪,更看到了很多的社会现象,比如重男轻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等,从男主一开始也认为遗产为什么传给女生(堂妹),从心怀不轨想要纯粹房子,到后面真的跟姥姥越来越亲近,到最后为她唱潮汕歌谣与撒花,我觉得好的电影,不应该纯粹宣传催泪,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揭发一些社会现象,不是讲大道理,而是慢慢的让我自己领悟,我很喜欢里面的空镜,有一种纪录片感觉,而且配乐也恰到好处,会和同担再去重刷第三次。
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 刘鑫茹:
两个让我觉得巧妙的点:一是母语缺失 (首尾呼应)从开始外孙不懂不理解潮州话对于姥姥的意义到最后外孙在姥姥弥留之际唱出潮州童谣,形成闭环;二是姥姥像鲁迅先生作品里的“四斤”,经历过时代原生家庭的伤痛,却依然做了时代愚昧的“接班人”,所以姥姥的形象塑造的非常立体,用文学方面来看就是圆形人物 (也是很现实的展现)。最让我深思的是,影片中主要主人公里谁都有名字,只有姥姥没有说明她的名字,只是“姥姥”“妈妈”。而不是她自己。
艺术与儿童教育学院 张一杰:
之前我看过一个关于中国自杀率的报告,在中国自杀比例最高的群体是老年人。从青年读书、壮年辛苦工作,老年退休后要帮忙带孙子。东亚的老人们一生都是以别人为纽带,他们把自己的精力、时间、情感和爱投入到这份关系里,但却压抑了那个真实的自我。
外孙刚搬到姥姥家的时候,姥姥有很多规矩:不能改变位置的观音、排长队去买的炸鱼、清晨五点出摊卖粥。比起关爱老人,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成长是一个逐渐拥有话语权又失去的过程,似乎在饭桌上社会地位决定了话语权的归属。我看到过很多老人,他们老了以后不太愿意坐在饭桌上,更愿意坐在旁边,将自己逐渐地边缘化,默默退出饭桌这个舞台。
知道女儿为了照顾她而倒夜班,她就不去游泳;为了大儿子的健康,她选择拜观音,不吃牛肉;她不希望小儿子回来找她,因为那说明他过的不错;为了外孙的一句话,她种下石榴树。她爱家里的每个人,但其实也期待着得到关心。
看完影片,我突然想起好久没有跟我的姥姥聊聊天了,现在应该去给她打个电话。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次的电影盲盒吧!
继续踏上未知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