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协同“四向发力”让优秀戏曲文化浸润学生社区
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四川省关于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有关要求,落实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结合校区实际,积极推进校区与专业院团合作协同,坚持“四向发力”,推进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川北灯戏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以中华优秀戏曲文化浸润学生社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我校南充校区与南充市政府连续签订三轮合作协议,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参与地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学校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发掘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校史文化和石油文化”,川剧、川北灯戏是巴蜀文化的两朵璀璨花朵,南充川剧团、川北灯戏剧团是南充市属实力雄厚的专业院团,曾出过周海滨、陈全波等一批著名川剧、川北灯戏表演艺术家,受到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接见及肯定,川剧、川北灯戏在2006年均入选国家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充校区与该团在2021年开始正式合作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川剧、川北灯戏传承创新基地。随着学校大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两者也把合作目光聚焦到“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上。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戏曲精品展演,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双方合作第一发力点,就是面向更多的同学,让大家感受精品的魅力。双方合作,从2023年开始,联合推出戏曲文化精品剧目展演,让更多学生在品味和感受川剧、川北灯戏魅力中,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截止目前,已先后展演川剧经典大幕剧《白蛇传》、川北灯戏新编历史大幕剧《板桥卖画》。此外,还把川剧、川北灯戏与川北大木偶融合,展演了川北大木偶大型精品剧《天下有偶》、《人偶情未了》,四场精品剧目惠及8000多学生。同学们在观看之后,无不为中华戏曲文化、木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
(二)依托行业名家讲坛,全面阐释戏曲内涵。
精品展演让学生过足了瘾,但如何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专业视角去认识和理解以川剧等为代表的中华戏曲文化的深刻内涵。双方合作第二发力点放在名家讲坛上。先后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陈巧茹,国家一级导演、川北大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副会长、曾参与2018年平昌冬奥会熊猫队长制作演出任务、被国际木联、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授予“特别荣誉奖”的唐国良等做客名家讲坛,给学生全面阐释分享中华戏曲文化,让学生认识、理解戏曲锣鼓家伙、唱念做打等背后的丰厚文化内涵。
(三)举办社区灯戏剧场,戏曲魅力亲身可感。
双方合作第三发力点:组建学生传承团队“青柚剧社”,举办“一站式”学生社区“川北灯戏小剧场”。青柚剧社成立之初只有15个学生骨干,双方就合作创编了川北灯戏剧《迎光飞翔》,经过层层比拼,该剧目获四川省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为进一步让更多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戏曲魅力,双方在“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立“川北灯戏小剧场”,以折子戏、戏曲小品方式浸润学生,有1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青柚剧社,壮大了队伍,也让更多的学生能亲身感受戏曲魅力。
(四)融入学生社区活动,戏曲文化处处可见。
双方合作第四发力点:让川剧、川北灯戏全面融入学生社区活动,让戏曲文化处处可见,成为学生社区文化的重要部分,真正润物无声,“戏”水长流。目前在学生社区开展的青春集市、社区文体活动等均有意识融入了川剧、川北灯戏内容和元素,推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能成为学生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工作成效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学生社区传播和弘扬川剧、川北灯戏等戏曲文化的途径,拓展了非遗传承模式;形成了由面及线再到个人小点的“面线点”戏曲文化浸润模式,丰富了社区美育工作机制,涵养了学生社区育人生态;相关美育案例和作品均获得四川省第十届大艺展一等奖等奖项,创新工作成果得到肯定认可。
附件1:大型川北灯戏精品剧目《板桥卖画》展演.JPG
附件2:川剧名家、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巧茹做客名家讲坛.jpg
附件3:青柚剧社学生表演的川北灯戏剧《迎光飞翔》获全国第七届大艺展二等奖.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