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源泉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网合作推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组织学校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加强研究阐释,坚定文化自信。今起,新闻网将转发相关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张世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精神基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为特征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在当代仍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之中,经历过缘起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历史洗礼,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缘于先秦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代奠定雏形,汉字、诸子百家思想、宗法伦理等对后世影响深刻;秦汉时期,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中华文化实现了基本定型,即走向了政治、文化的大一统;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文化融合加剧,思想意识多元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一步融合与强化;明朝至民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行实现现代转型,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中华传统文化第一次遭遇到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在冲突、调适、融合过程中艰难而痛苦地进入现代转型期;新中国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继承、创新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始了新时代创新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筑牢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与“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连续性文明,具有如此长久的连续性,就实证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然存在着一种伟大的力量支撑其前行,而这种赋能于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力量就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价值观、民族精神正是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为实践的理论升华,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也代表着各民族发展延绵至今一直奉守的精神信仰,是民族发展之本,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内生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微言大义,充分吸收和运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阐释,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的质朴理想、“丹心报国” 的精神追求、“亲诚惠容”的处事智慧,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精神与崇高品格,培育了中华民族远大的理想追求,支撑着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从未断灭,并不断的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为特征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遵循的崇高品格与追求的远大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民族发展强盛的基础与动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蹂躏、超级大国的封锁遏制,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仍然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学习与研究、继承与创新、弘扬与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依旧是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涵了“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铸魂育人工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塑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格品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同时,通过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科学研究,宣传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抓好文物古迹与古籍保护和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我们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更需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面向未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成为当代社会赓续中华民族血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的讲话中,曾经多次引用《论语·学而》中的“礼之用,和为贵”来告诉世人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和谐万邦”的理念,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也不会搞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这种文化基因,也没有这种野心。中国的发展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面对当今世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重大理念植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着眼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充分彰显了“和为贵”、“和合共生”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反映了中国长久以来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而积累的有益实践经验,是对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