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太难?“涛哥”告诉你这样学更有趣!
来源:西华大学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5-18 08:38:57
初见李青涛,是在他的办公室门口,高瘦的他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格外清秀,在他言行举止中散发出的谦逊与从容,更是让人倍感亲切。
“我觉得我还年轻,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这是采访中李青涛重复最多的话。
李青涛,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工学博士。现任全国拖拉机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拖拉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参与起草一项地方标准,现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级别项目三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5篇SCI二区杂志论文,有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曾指导学生获得“东方红”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
在2020年举行的西华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上,李青涛获得了理工组一等奖。除了获奖,李青涛认为还有更大的收获。“能与各学院参赛教师一起交流和学习,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他说。回忆起这次参赛经历,李青涛表示,
对教学更高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
回想初进机械工程学院农业机械系任教时,李青涛对教学也有困惑。从前在教学与科研上,李青涛一直都是沿着既定的方向探索前进,收获不多。为了提升教学水平,李青涛用一年学习和思考积累,敲开了改变的大门。
“现在获取信息越来越丰富,但也很碎片化,所以我的教学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李青涛说。一个知识点,浓缩成几分钟的短视频,就能吸引到学生们的眼球,于是在课堂上,他开始引入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科普类短视频,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就这样,他的课堂逐渐变得“生机勃勃”了。
有了丰富的内容还不够,教学方式也很重要。知识点复杂时,得到的学生反馈就比较少,他们的积极性也不高,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是一个难题。李青涛为了寻找出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架起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他不断思考和探索,总结出了两点经验:
既要“深入”理解书本知识,然后再“浅出”传授给学生,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
“生活中也可以用专业课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专业课的问题。”他说。有一次,李青涛无意中看到一种万向轮,经他仔细观察,发现这种万向轮的结构和拖拉机前轮定位的结构虽然不同,但内在的原理却是一样的。于是他就从“万向轮”引入,深入讲解前轮定位的专业课知识。李青涛发现,同学们对这样通俗易懂的方式接受度很高。其实每一次看似偶然的发现都离不开李青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正是有这样的“真功夫”做底,他才能发现一个又一个隐藏的内在联系。
在一次实践中,一个拖拉机厂让李青涛所在的团队计算拖拉机转向圆半径,一开始,李青涛以为这与书本上的“阿克曼转向定理”一样,用一个公式就能解决。但后来他发现实际问题远比书本上的例子复杂得多,书本上的公式并不能直接适用。于是李青涛将实践所得仔细梳理,并在课堂上以此例为载体,为大家讲解了“阿克曼转向定理”的N种变形、四轮转向、四轮不对称转向、轮距不对称转向、折腰转向中的公式变化和应对策略。那次课上,学生们自发响起的热烈掌声让他记忆犹新,“那一刻我真实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
那是一种作为教师的快乐,它伴着责任、理想与情怀。
”他感慨到。
一次次的教学实践让李青涛收获颇丰,他在经历中不断反思、汲取和进步,实现了教学经验从无到有的突破,而这样的突破不仅能够让他在课堂上更加从容自如,还能让他更切身地感受到教师的责任与快乐。
在李青涛看来,
教学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不同的思维相互碰撞、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
,所以他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和学生共同进步。“这对教师来说是件幸福的事。”他笑着说。2017级农机专业的林书婷提到,去年的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大赛前夕,他们的比赛作品出现了难以挽救的问题,整个团队急得团团转。作为指导教师的李青涛冷静提出解决方案,安抚大家紧张情绪,危机才得以化解。“感谢李老师对我们的帮助,这次比赛对我来说也是一段很宝贵的经历
。
”
为了及时掌握现在学生动态与兴趣点,无论是闲暇时还是备课中,李青涛常翻阅科普公众号,浏览b站。在这些平台上,李青涛发现了许多能让学生更快找到知识切入点的短视频。也正是这一颗年轻的、时刻想着学生的心,让他跟学生走得更近。
“
李老师熟悉网络用语,下课时会跟我们说886,我先下了。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网络用语很让人怀旧
。
”学生笑着说。
“李老师风趣幽默,上课的方式也很独特,他知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难点时,他都会搭配生动的图文,学起来也就不是那么难了。”在谈到上李青涛的课的真实感受时,2017级机械工程学院李斌这样说,“他上课容易让人有代入感。比如,他上液压与气压传动时,常常把自己比喻成一坨液压油,在各种泵里乱窜。这种方式会更容易让我们了解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样的状态。”
在提到学生与老师的学习关系时,李青涛表示,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很多新的问题,而
这些新的探讨视角也会给他带来许多灵感,只有双向的思维碰撞和交流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李青涛还举了个例子:之前研究农业机械时,他们会不停地根据地形、农作物间距以及耕作方式对机械进行调整,比如机械的大小或者功能等等。但后来发现,现实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农民们种植的方式总是不尽相同,而标准化的机械很难一一适应。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机械利民,农民也需要调整耕作方式以适应机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用好农业机械,实现增收。可见,学生和老师都要学着迈出那一步,“厚着脸皮”大胆提问,深入了解,才能走得更远。
热爱,可以是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也可以是小厨房中的阵阵香气。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李青涛始终都真心对待。
在做科研时,他是谦虚又坚韧的学者。即使获得了一些成绩,李青涛也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依然在科研路上一步一脚印地踏实前进着。他把自己比喻成一颗普通的“青椒”,没有英雄人物的可歌可泣,也没有戏剧人物的精彩立体,但面对热爱的事业,他这颗最普通的“青椒”也有不普通的倔强与韧劲儿。科研从不是件容易的事,高压之下,也许还有迷茫和寂寞,但一路走来,李青涛觉得自己仍是热爱不减,正如同那颗落地的青椒,依然“呛口”。
日常的生活,也给李青涛的科研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他提到,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般车前轮大都不是垂直于地面的,而是有一定的倾斜度。比如小孩的玩具车,车轮就是垂直于地面的,但这样就不能走好直线,所以一般货车、汽车、手推车等,前轮都不是垂直的。“所以说生活也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这样说到。
在生活中,他是爱做饭的好父亲、好丈夫,从松软香甜的华夫饼到香气四溢的川菜,他都完美驾驭。披萨更是李青涛的拿手好戏,从饼皮到蔬菜,从芝士到烤箱,他都有着自己的独家经验。“做菜嘛,我喜欢原创,要跟别人做点不一样的。”他笑着说。用心对待每一样食物,就像对待他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项目。
教会学生怎样拥抱生活,去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李青涛看来,跟传授知识同样重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李青涛看来,这几年的教学生涯只是他迈出“立德树人”这趟“千里之行”的小小一步,未来,任重而道远。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李青涛一定会成为更多学生喜爱的“涛哥”,也会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
责任编辑:蔡沛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