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她在追寻科研梦想的路上不断前行

来源:西华大学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5-06 15:04:05

从法学初学者到法学博士,从助教到副教授,从申报一个个小课题到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从第一堂课到第N堂课……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所谓的“开挂”人生,只不过是看不见的厚积薄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的王黎黎副教授。


人物名片
图片


王黎黎,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法学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法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项,参研国家级、省厅级课题10余项。负责四川省质量工程“国际经济法”省级双语示范课程建设。


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被CSSCI收录。在法律出版社出版独著1部,参编教材、合著2部。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4)、中国法学会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三等奖、2018年度成都法学研究先进个人、西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等。


图片
研究路上奋斗不止


近日,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我校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王黎黎副教授的《中国特色工资集体协商立法问题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资助。自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到校工作,王黎黎在西华任教已十年。十年历练,十年积累,十年沉淀,对王黎黎而言,此次拿到国家社科基金可以说是对自己这十年科研路的一种鼓励和肯定。


国家社科基金是目前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高级别的项目,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可以说,能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是每个高校教师都在努力的方向。正因如此,每一年的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总是强手如云,想要从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申报者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图片

作为省属高校的青年教师,王黎黎也不是“一击即中”。从2017年她第一次申请到此次成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已经过了整整三年。从第一次申报看到填报表的茫然,到潜心研究、认真准备后的从容,三年来,她感觉自己在申报社科基金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图片


图片


王黎黎表示,前两次申请项目失败也曾让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怀疑,也曾有过迷茫。“是不是准备得还不够充分?”“是不是选题的方向或角度不够好?”但她很快静下心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向有申报经验的前辈学习请教。


意识到是自己选题的角度不够新颖后,她立刻做出了调整。在第三次填写申报书时,她结合自己的研究基础重新选取了选题角度,并将选题的新颖性、需求性和学术性紧密结合。彼时正值春节,节日期间的市区热闹欢腾,而王黎黎的屋子里却安静得只能听到敲击键盘的声音。


为了保证申报书的顺利完成,大年三十和初一,她几乎都是在电脑前度过的。此前几个月,她也是不舍昼夜地阅读文献,在文献中寻找对比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当在电脑前敲下申报书中最后一个字,她的心中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图片


科研工作寂寞而辛苦。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过程虽然艰难,但一路走来,王黎黎也得到了众多老师、朋友和家人的支持。


她说,学校组织的专家座谈会和往届申报经验交流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在申报前一个月,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组织召开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研讨会,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给她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她非常感激请教过的专家们,他们耐心地对她的项目申报进行了指导。申报书撰写遇到难题时,同事、朋友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帮忙查阅了国外一些最新立法情况。家人更是最为坚强的后盾,一路走来,家人的支持让她心无旁骛地坚持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梦想。


图片
信念是巨大推动力


在科研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走,王黎黎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前行。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厅级课题5项,参研国家级、省厅级课题10余项;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现代经济探讨》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被CSSCI收录,这些都见证了她在科研道路上的付出与收获。


2009年,王黎黎在美国完成本科交换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取得杜兰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与比较法专业硕士学位。回国后,她在工作的同时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刚回国的那段时间,她做科研并不是很顺利,“如果当初留在国内读研会不会更好?”国内外科研领域的差异也曾让她质疑过自己的选择。可后来她慢慢发现,留学经历不仅拓宽了视野,也锻炼了自己阅读外国文献的能力。



王黎黎回忆,在美国读研期间,有一次她向导师请教,从中西方法律比较研究的角度,中国应怎样从国外的制度中学习借鉴。导师告诉她,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需要全部学习美国。十年前,国内的比较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的一些方法和制度,而当时导师提出的这一理念,犹如春天的一缕清风,吹醒了在传统研究模式中执着前行的她,并促使着王黎黎在以后的科研中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图片


“我特别感谢在西南财经大学读博期间,老师们对我的教诲和指导。也是在读博期间,我开始将法社会学研究方法与规范法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工资集体协商问题。我也特别感谢学校及学院对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支持,让我能读博深造并能在毕业后深入、持续地开展研究。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有良好的科研氛围,老师们会交流科研经验,也有机会聆听国际讲座,这些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四川省法学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会会长章群教授也对我的研究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王黎黎说。



在各方帮助下,王黎黎在学术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同时也激发和延续了她对劳动法这一领域的研究兴趣。随着时代变化,劳动法也在不断变革,并不断迸发出新的内容。持续专注的研究,让王黎黎对劳动法的理解就像一瓶陈酿多年的老酒,随着时间累积愈来愈香醇浓厚。


作为青年教师,王黎黎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备课、上课、做研究、指导研究生……有时一天满满的课程结束时已是疲惫不堪,但晚上她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开始准备第二天的课程。作为年轻的母亲,有一次孩子生病,照顾安顿好孩子入睡已是凌晨,王黎黎顾不上休息,转身又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她没有让任何一样工作落下。


星斗其才华,赤子其人格,王黎黎不仅潜心钻研学术提高教学能力,更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精神世界。她以身作则,积极阅读国内外优秀文献,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她悉心陪伴,是学生最坚实的后盾;她循循善诱,在学生努力时认可,失落时鼓励。


她说:“作为一名老师,要对待教学用心,对待学生耐心,对待科研倾心。要能静得下来,钻得进去。”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支撑和坚实付出,王黎黎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学者,并获得了西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4)、中国法学会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三等奖、2018年度成都法学研究先进个人等奖项。


图片

师生间最美好的遇见


有一种遇见,承载于课堂,传递于纸笔,连接了师与生。王黎黎微笑着回忆起自己的第一堂课,一切仿佛还历历在目。为了上好课,她从暑假就开始准备,教案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家里试讲了一次又一次,在上课的前一天还专门去教室“认路”。


她还记得,那天自己穿了一件蓝色的连衣裙,大阶梯教室里坐着80多名学生,看着台下满是渴望知识的炙热目光,面对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王黎黎既激动又紧张。“虽然准备了很久,但一上台还是有些紧张, 我还差点讲错了一个知识点。”王黎黎笑着说。虽然有一个小小的插曲,但那堂课氛围活跃,进行得非常顺利。


图片


在学生的眼里,王黎黎是一个温柔、耐心、负责的老师,不仅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掌握得张弛有度,还能在关键节点给予帮助和指导,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支持。


《国际私法》这节课涉及到许多法律术语,很多同学感觉很苦恼。针对这一情况,王黎黎在上课时会特别针对一些术语进行讲解,再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讲课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保证学生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通过有趣案例来帮助巩固知识,引导大家一起思考,加深了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国际经济法》这节课则采用中英双语的教学方式,王黎黎组织学生用英语进行辩论,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小热潮。有学生说:“从未想到法律也能这么有趣。”除了学好课本知识,王黎黎还有意激发大家的科研意识,教授学生一些写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技巧。


图片


作为导师,学生的论文从确定选题到拟定提纲,从写作修改到论文入档,王黎黎都毫无保留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只要有任何问题跟王老师联系,她都会很认真地帮我们解决问题。”2015级法学与管理学专业本科生陈睿说。在后期论文入档时,得知很多同学在外实习,王黎黎主动帮大家完善了很多后续工作


遇到问题时,大家总是习惯性地说:“要不去听听王老师怎么说?陈睿在大三时面临着司法考试和考研的选择压力,为此很迷茫。王黎黎知道后,经常和她一起交流,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帮助引导她做出了决定。最后,经过努力,陈睿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写论文的时候,无论我有什么想法,王老师都会配合我的想法帮我修改文章,在半小时之内就能回复我。”2017级研究生胡西满说道。在他眼里,王老师是一个专业水平和效率都很高的老师。


有的学生毕业后去了国外深造,也会和她保持联系,时常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感悟。一次,一张来自美国国家公园的明信片乘着大洋彼岸的风驶来,饱含了学生对老师浓浓的不舍和情谊,飘进了王黎黎的心里。从隆冬到盛夏,从深秋到初春,王黎黎始终怀揣着教书育人的那颗初心,不曾改变。


图片


从一个在法学研究上踽踽独行的女孩成长为坚定从容的科研工作者,从一个青涩的学生成长为教书育人的青年教师,她感恩这一路的经历和磨炼,感恩所有遇到的前辈、老师和朋友。今年12月,王黎黎计划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带着她的科研梦,在大洋彼岸继续谱写人生的精彩画卷。

图片





责任编辑:魏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我校王黎黎副教授拿到国家社科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