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 · “医”声 ||红医精神,“医”声传承(第28期)“宁负自己 不负人民”——张伯礼
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建红色卫生事业、开拓创新、接续奋斗,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历史。系列音频《红医精神,“医”声传承》,遴选出建党以来为我党领导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代表人物,通过感人事迹、讲述真实故事、回眸辉煌成就,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卫生健康事业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艰难发展历程,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和使命。谨以此致敬党的卫生健康工作奠基者,致敬当代每一位可爱、可敬的卫生健康工作者,以青春之名,传承红医精神。
张伯礼(1948一),出生于天津,籍贯河北宁晋,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伯礼数十年从事中医药事业,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先后被评为国务院、中组部等部门授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

1968年,张伯礼毕业后被分配到渤海之滨的渔乡卫生院工作。当时大港还没有医院,张伯礼骑着自行车背着大诊包出诊,给当地农民、渔民看病。
1969年冬天下了场大雪,这天,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突发急性肠梗阻,需要送到40公里外的医院去救治,拖拉机在那么深的雪地里根本无法前行。情急之下,在老中医的指导下,他开了一剂大承气汤的方子,煮了给患者喝了。没有一个小时,患者大便就下来了,肠梗阻解决了。
老中医很有经验,患者都找他看病,他一根针、一把草就解决了问题。张伯礼就跟着他学习中医药诊治,也治好了不少患者,这让他对中医药越学越感兴趣。

张伯礼既是医生也是教师,还是科学家,并获得了很多荣誉,但他始终铭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为人民工作。2003年,55岁的张伯礼在抗击“非典”前线作出“不负人民”的承诺;17年后战新冠,岁月虽然沧桑了白发,誓言却未曾改变。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2020年1月26日,临危受命、星夜赴汉的张伯礼出发前写下了这句誓言。从1月27日开始,他多次进入“红区”,白天指导会诊、调制处方、巡查医院,晚上开会研究治疗方案。2月16日,劳累过度的张伯礼胆囊炎发作。他不想耽搁分秒,只想保守治疗,直到中央指导组领导强令其“不能再拖,必须手术”。术后第三天,张伯礼便再次投入一线战斗。他乐观又风趣地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

张伯礼虽为中医药人,但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每日必读《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声音了如指掌。他常说,一个科学家要做半个政治家。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要清楚自己的定位,要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要服从国家大战略,满足国家需求。
正是有着这样的家国情怀,古稀之年的张伯礼在2020年抗疫前线坚守82天,摘胆不下火线,有了合理的解释。也正因如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赢得了抗疫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发了“人民英雄”的荣誉奖章。